新闻回顾 “集齐清华北大是什么体验”“小镇做题家的成长路线”“北方十八线小城到剑桥大学”……近日,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种新玩法:晒自己的“上学轨迹”。一些网友把自己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硕士的学校定位截图在网络上晒出,后面配上一张生活照,结尾再附几句个人感言。这引发了一波关于“新型凡尔赛”的吐槽及很多网友的学历焦虑。
晒“上学轨迹”有何不可
□郑建钢
多元共生的网络空间,为年轻人提供了自我表达的广阔天地。
网上的各种“晒”,无非是年轻人追求价值认同、彰显个性、释放青春活力的表现形式。他们晒出或华丽或黯淡的“上学轨迹”图,本意并不是要贩卖焦虑,只是乐于分享不一样的人生剧本,这从“上学轨迹”的丰富性上可见一斑。
从晒大厂工牌,到“上学轨迹”一下子成为热门话题,不同的视角、多元化的表达,都是希望引起周围人的关注,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链接。这充分显示了新一代年轻人礼赞青春、更乐于表达自我的性格特质。
一般而言,乐于分享自己的“上学轨迹”乃至人生轨迹,与分享者本人对事业和生活的满意度紧密关联。把它们加以梳理再晒出来,不啻为对更好未来的期盼与对自我的激励。同时,正能量满满的人生轨迹、乐观向上的人生感悟、勇者无畏的榜样力量,的确存在打动人、感染人的契合点,很容易赢得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同。
笔者注意到其中有一名一路“名校”的学霸,从清华附小、清华附中到清华大学,她说自己有时会觉得在清华“待腻了”,但在每一个岔路口还是选择留在园子里,这里承载了她太多成长的回忆,跌跌撞撞,笑中带泪,且行且歌。事实上,许多看似完美的“上学轨迹”,也都是“跌跌撞撞、笑中带泪”的。也许,所谓的“名校”在这样的分享当中并不是重点,你又如何能够去苛责他们加剧了“学历焦虑”?
追求价值认同的“上学轨迹”,是自我激励,也是在激励他人。秀一秀母校、晒一晒生活照、发一发人生的感慨,本不该引发所谓“新型凡尔赛”的吐槽,更不应对其横加指责、过度解读。
警惕学生群体虚荣心作祟
□陆玄同
当铺天盖地的“上学轨迹”形成一种群体效应,个体拥有的教育资源差距明显地呈现出来,不由得不引发焦虑。这种焦虑并非杞人忧天,而在于失衡的教育资源,以及拼尽全力后不可得的现实境遇。
虽说“炫学历”很常见,但炫“上学轨迹”却是第一次,毕竟前者只代表某种教育终点,而后者却是其所拥有教育资源的反映。如今,“炫富”行为被认为带有某种天然道德缺陷,炫“上学轨迹”这一相对隐蔽的行为又成了一部分人释放情绪的出口。虽说炫什么并非一定缺什么,但炫耀背后必然潜藏着某种心理需求,要警惕这种群体性虚荣心的泛滥。
不管是“生在罗马的人”,还是“小镇做题家”,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对其步入社会有着莫大影响。虽说学历不能成为其步入社会可以长久依存的资源,但这种集体炫耀不可避免地加深了人们对教育资源失衡的怨气,产生某种情绪撕裂。
换而言之,一个人的教育经历,一定程度上与家庭及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呈正相关,在“寒门难在出贵子”的当下,更是如此。所以,这种炫耀的背后,并不指向炫耀者本身有多强,而是其所处社会阶层的投射,这种天生的差距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那些在本该学习的年纪却沉迷于当网红、幻想一夜成名或暴富的学生不妨以此为鉴,看到“受教育程度有多高,其起飞的基台就有多高”,认识到沉迷捷径则终入迷途。
当然,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审视的是如何让教育改革惠及更多普通家庭,让尽可能多的人不再因为教育资源匮乏跌倒在起跑线上。也需明确,炫耀并不能证明什么,每个人的追求和对成功的定义不同,并非一路名校的就是成功者,漫漫人生路上,那些认清现实依然努力拼搏的人,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不要过度依赖 在虚拟世界“被看见”
□李 平
时不时地,网上就会涌现一股“晒”风潮,这实际上对应的是年轻人渴望社交的天性。
互联网传播速度快、效率高、辐射范围广泛的特点,让自我表达的门槛更低、效率更高,更能迎合年轻人的需求。无论是晒“上学轨迹”,还是晒各类甜蜜生活日常,事实上都是一种社会性的表现,体现了年轻一代希望与更多人互动、被更多人了解的心理。
然而,要谨记“晒”亦有度。一方面,网络上鱼龙混杂,你的喜悦、你的感伤、你的幸福,不仅仅会收获赞美、安慰、羡慕,也会引来一些网友的恶意攻击、中伤、谩骂,轻则会让你陷入无休止的口水战,重则令你的心灵背负难以承受的伤痛。
另一方面,我们的网络环境还存在很多安全漏洞。一些网站或个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往往会不择手段,套取网民的个人资料。更多的社交平台将用户授权其收集、查看、使用所有在平台上的行为记录作为前置条件。因此,当你上网时,心中务必要有把尺子,量量什么该晒、什么不该晒,比如财产信息、身份信息、行踪轨迹等个人敏感信息就不宜在网络上随意发布,这极有可能让自己置于危险之中。现实中,网络诈骗距离年轻人并不遥远。2021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网络受骗用户年龄集中在90后,占比63.7%;其次是80后,占比19.6%;而00后受骗用户占比甚至高于60后。
当前,强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与能力建设形势依然严峻,我们期待置身于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学校也要发挥主体作用,完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加强提升网络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性。
对于常常把“社恐”挂在嘴边的学生群体而言,不必过度依赖网络世界中的“被看见”,学会让自己从社交软件中抽离出来,回归现实生活。正如《无隐私时代》的作者阿奇科·布希所说的那样,“当一个人学会更爱自己,更关注自己、保护自己的隐私时,才能更好地放下,然后去爱别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