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教师“旅途”中的各种元素——一个人、一件事、一堂课,或许都能成为一位教师职业生涯中具有决定性、启发性的时刻。从发现背负的责任、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到设计专业生长点、发现联结的途径,特级教师们往往经历过一个个特别的瞬间,而这些瞬间指引他们成长为如今的模样。
金明强: 一份“生离死别”的嘱托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教师金明强曾立誓“做一束光,照亮孩子前行的路”,也曾立志要“潜心研究,做明亮的育人者”。而照亮他教师生涯的光,来自他职业道路上曾经历的3个瞬间。
2006年9月3日晚上,金明强接到已毕业10年的学生小武的电话,说他的母亲可能不行了。金明强记起了小武,他读书时性格很是顽劣,为了教好他,当时自己下了很多功夫。接到电话次日,忙完了一天工作的金明强,打车穿越杭城去看望小武的母亲。见到金明强时,小武的母亲已无法讲话,却把金明强的手与小武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小武,一个大小伙儿,呜咽起来。之后,小武的母亲带着诸多不舍离世。从此,小武把金明强当作了最亲近的人。握住小武手的瞬间是影响金明强职业生涯的第一个瞬间。自那后,遇见再顽劣不堪的学生,金明强都会耐住性子,提醒自己不要辜负学生父母的嘱托。
第二个瞬间来自金明强曾经的领导——校长黄燕明。黄燕明曾不止一次告诫下属:“不要老想着做‘名师’,要做‘明师’!”黄燕明认为“明师”至少有两条标准:有道德修养、有专业素养。那是金明强第一次听到“明师”这个词,他记下了,并努力践行着。他发挥了黄燕明的“明师”说,自己定了3条关于“明师”的标准:有人格魅力、有专业影响力、有学术引领力。
第三个瞬间则源自金明强学生李钦骋的一条留言——做领路人而非知识灌输者。身为教师,应该怎样做领路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呢?看到留言后,金明强思考着问题的答案——也许是课堂上的某一瞬间,如敏感地捕捉到学生的发问;也许是教师独特的处事方式,如为学生示范如何把黑板擦干净;或者是“一个都不放弃”的信念与行动,给学生带来的被尊重感……而这些答案指引着他成长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特级教师。
余林:一本带来震撼的“成长记录本”
杭州学军中学副校长余林从教已超过20年,记者问他从教这么多年来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他说,是给学生制作成长记录本。
2005年7月,作为班主任的他冒着酷暑穿街走巷家访了所有学生家长,他到访的每一户家长都仔细地描述孩子从出生到初中毕业的每一个难忘的瞬间。听家长说得多了,他渐渐萌生了给学生做成长记录本的念头。他的目的很单纯:回馈家长对孩子深沉的爱和无限的期待,也帮助学生规划人生。这个成长记录本激励着学生,他们从中回顾过往,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后来这个班级的学生发展得很好,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完善了自己的人格。
这批学生上了大学以后,余林还一直同他们及其家长保持联系。这让他对学生的工作、生活及未来的发展都很了解。他不定期地把这批学生的成长历程记录下来,继续完善着这个成长记录本。而这些记录也刷新着他对教育的认知,引导他探索教育的真谛,让他知道什么样的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怎样的教育才是适恰的教育。
黄玉华:一次“惊醒梦中人”的哭诉
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教师黄玉华持续一段时间都“躺”在“书教得好、学生考得好”的舒适区里,直至后来遇到一件事,让她突然惊醒,找到了教学多年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本质意义。
她班上有个学霸型的学生,文文气气,对教师、同学都很友善。作为教师,黄玉华很是为他骄傲。但有一天傍晚,这个学生的妈妈急匆匆来办公室对她哭诉,说孩子回到家不写作业,净想着玩手机,说他几句,他反而生气了,还把妈妈的手提电脑泡进水池,然后走进书房,狠狠关上门。而这样的事已发生不止一次了。
黄玉华安抚好学生家长情绪后,陷入了沉思。对愤怒情绪的处理、对学习与玩手机关系的处理、对亲子矛盾的处理等,都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已经学过的内容。黄玉华脑海中迅速闪过这个学生在考卷上行云流水的书写笔迹和每次几乎全对的高分。显然,这个学生是纸笔测试中的佼佼者,但在具体的生活情境里他依然没有长大。那些正确的理论一无用处,学习和生活似“两张皮”。在那一瞬间,黄玉华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意义在于真正帮助到学生的成长。
这为黄玉华后来形成和丰富“学有所值”的教学主张奠定基础。“值”,不是冷冰冰的分值,而是关乎“道”的价值引领,是不断提升生活智慧的学有增值,是触动学生心灵,促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