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炬
近期,多所高校官宣延长专硕学制引人关注。一直以来,专硕学制2~2.5年、学硕学制3年,已成惯例。对于专硕的学制变化,有学生表示“喜忧参半”。有专家指出,专硕学制的延长有现实必要性。在延长学制的同时,还应探索与学硕不同的培养模式,提高专硕的培养质量。在扩大专硕培养规模的同时,优化研究生培养的实效。
专硕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专门人才,和学术性人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以便做好知识积淀、能力积淀,才能为社会各行各业做好人才的供给侧服务。因此,适当延长时间,“墩墩苗”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有句俗话,“萝卜快了不洗泥”。然而,社会上的用人现实是对“萝卜”质量和品质有了新的要求。“萝卜”不再是以往的供不应求,而是出现了严重的滞销局面。因此,作为人才“供给商”的高校,必须创新“商品”的类型,提高“商品”的质量,才能做好供需的有机匹配。
然而,作为高精尖人才的专硕培养毕竟不像庄稼“墩苗”那么简单,容易操作,而是包括更多复杂的程序,需要解决“墩什么”“如何墩”等一系列问题。
“墩什么”实际上就是要补短板、强弱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当根据需求走,原来的培训时间由于较短,无法让学生掌握该掌握的知识,精通应精通的技能,因此,必须拉长时间,精“加工”、深“加工”、细“加工”,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产品”的性能,以便能适应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需求。
“如何墩”就是解决怎么培养的问题。时间拉长了,不仅仅是教育教学内容的增加,还有专业的增删。不合时宜的专业要下架,缺乏的专业要递补,原有的培养方式要改进。而这一切都需要高校树立系统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意识,并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全链条发力,全要素驱动。
此外,就是要注意专硕培养的个性化、特色化问题。专硕培养虽然也和学术性人才的培养等时长了,但不是走学术性人才培养的“老路”,也不是走东施效颦的“歪路”,更不是走猎奇吸睛的“邪路”,而是要立足专硕的特色,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创新之路、发展之路、绿色之路。因此,“墩苗”包含更多丰富的内涵,各校有各校的策略,各校有各校的优势,不能“大一统”。
专硕学制的变化是高校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今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才需求侧的变化,高校还会有更多的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以变应变,做好人才供需的高度匹配,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