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 恒
走过宁波市镇海中学的红色长廊,细数先烈们的爱国事迹,青年学生心潮澎湃,誓言久久回荡:“永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俯身轻轻触摸麦穗,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的娃娃们绽开笑容,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有劳动才有收获的道理铭记于心。
接过新版“成绩单”,没有分数只有等级,各学科的表现按学科关键能力完整呈现,安吉县的学生家长们少了焦虑,多了对孩子“长板短板”的全面了解。
……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努力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育人体系。
立德树人擦亮底色,扣好“第一粒扣子”
今年6月28日,离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闭幕不到一周,省委书记袁家军就来到他所联系的浙江大学,宣讲党代会精神。“国有成均,在浙之滨。”袁家军在宣讲最后,寄语广大师生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更好地担负起伟大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省领导联系高校并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的制度于2005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下建立。迄今省委省政府领导已为高校师生作形势与政策报告300多场。在省领导的示范带动下,各级领导干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引领思想、对话青春。
红色根脉是党在浙江百年奋斗最鲜明的底色,也是立德树人最丰富的滋养。《习近平在浙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之江印记》……一本本特色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笃信仰;浙江大学党建馆、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讲习馆、嘉兴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一片片红色阵地成为高校闪亮的风景线;“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校联百镇”“双百双进”……一批批青年在奋斗中感悟中国特色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从《浙江省高校思政课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到省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覆盖、11个省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和100个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建成,再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质量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等“三项提升计划”实施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探索前行……浙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多措并举,推动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东风夜放花千树,灯火阑珊似星河。”如今的浙江校园里,思政课形式多样、深入人心:有嘉兴学院红色话剧《初心》中的激情澎湃,有浙江农林大学田间地头的厚植情怀,有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师生甲板上共话“海洋强国梦”的广袤深远……
调查显示,2021年浙江省大学生对学校思政课的满意度达到93.8%。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也得到深入挖掘,一批示范校、示范课程脱颖而出。
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红船精神”写入德育地方教材,发布可感知、可实践的《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融入全科教学,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新体系在浙江逐渐成形。
施一公、潘建伟等院士登上“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系列课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生态文明纳入课程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小践行;数字家长学校建设迭代升级,各方力量、资源紧紧拧成一股绳,家校共育护航成长……浙江作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试点省,深入推进“三全育人”载体扩面提质工程,启动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和百万学生文化涵养行动计划,一个面向新百年新征程的立德树人新格局正在蓬勃展开。
“五育”并举向阳花开,坚持全面发展理念
奥运冠军亲手教,劳动模范作指导,艺术名家来点评,宁波市中小学生的多样化成长有了更多的支持。2021年,宁波市推出体育、文艺、美术、劳动、综合等5个素质教育指导中心,上线“宁波素质教育平台”,积极推动校外优质资源进校园,构建体美劳教育新模式。
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引下,近年来浙江着力完善教育体系,出台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育和美育文件,为学生铺就融合发展之路。
“小小足球藏着大大梦想,绿茵赛场有我们奔跑的模样……”今年5月底,又一届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节活动如期开展。浙江是最早开展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机制的省份之一,近年来积极布局校园足球战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校园足球的快速发展是浙江扎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学生阳光体育四项联赛坚持不辍,成功承办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现场抽测优良率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浙江用实际行动坚定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
一年一度的学生艺术节,是全省学生展现才华和青春风采的舞台,也是检阅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窗口。浙江坚持面向全体,以经常性的美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体验,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群体性的艺术展演活动,推进学生艺术素养监测,完善帮扶机制,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艺术教育新格局。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通过各种渠道步入校园,将美的种子种进学生心里。
从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独立开设的多年坚持,到顺应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的劳动课程的升级迭代,浙江的劳动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全省劳动教育大会召开,省编义务教育劳动教材发布,《浙江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指南》通过,为地方和学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指明方向,绘出“路线图”。从物品整理、清洗、简单烹饪到理财、木工、电工和种植,再到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从小学到大学,浙江学生各阶段都有明确的劳动学习目标。
目前全省已遴选出365所省级劳动实践教育试点学校,构筑起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齐心协力促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评价改革破冰探路,“指挥棒”全面转向
取消传统的百分制、改用“等级加评语”进行评价,淡化横向比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今年暑期,《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一经发布,便引起多方关注。实际上,这项改革已孕育8年,经过七县区的试点,今年在全省正式推开。
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龙头之战,越挺进深水区,越考验智慧、勇气和魄力。改革征途中,浙江迎难而上、凝聚共识、稳妥推进。
2014年,浙江启动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改革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落脚点,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丰富招生模式,将录取方式调整为按考生成绩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并推动高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通过新高考改革实践,招生考试的“立交桥”搭建了起来,为解决“唯分数论”提供了借鉴,也显著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此外,浙江还在全国率先实行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升学政策,率先全面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零择校”,先行探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同招”制度,规范了招生考试秩序,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作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浙江先行先试,构建起结构型质量、过程型质量、结果型质量“三维一体”的评价体系,推动区域教育生态持续向好,打造出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评价的“浙江模式”。
与此同时,各地的探索试点百花齐放,科学评价理念深入人心。丽水市莲都区将“教学质量评价”更名为“教育质量评价”,驱动各校追求全方位发展;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为每名学生建立数字画像,涉及德育、心理、身体素质等多方面;杭州市建兰中学建设了拥有丰富数据资源的“学校大脑”,让每名学生都有陪伴学习的“AI书童”,每位教师都有辅助教育教学的数据分析平台。
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有了更全面的“丈量尺”。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探索成长报告制度,促进学生形成主角意识。嘉兴市为初中学生建立素质档案,让综合素质评价的实现路径看得见;浙江理工大学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评价机制,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生的优秀实践成果可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相关条件。
当前,浙江已形成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为牵引,各项专门改革方案配套的深化教育评价改革“1+N”政策体系。全省遴选出2个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区)、16所综合试点高校及100个单项试点项目。评价改革的脚步铿锵有力,全面发展的愿景愈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