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亚文)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对加速教育教学变革和个性化学习将发挥怎样的影响?8月19日,第六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在北京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开幕。本届创新周以“加速‘互联网+教育’新跃升”为主题,以助力教育深化改革进程、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与应用等为目标,邀请教育专家学者、教育科技企业和投资机构人员参会,共同探讨教育创新和发展趋势。
在开幕式高端对话环节,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围绕教育新基建与教育变革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教育新基建在一定意义上对国家长远发展可能更关键、更基础。”朱永新认为,人们需要更好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资源,理想的状态是所有孩子都能够通过统一平台找到所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这也是教育新基建需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但教育却依然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与工业化时代的最大区别就是教育资源不再集中在学校,随着教育资源的泛在化,未来的教育能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朱永新说。
对此,俞敏洪则认为新基建应降低成本,以便每个学生、每所学校能够运用。“当我们谈论新基建的时候,更应该谈及农村、山区孩子怎么利用新基建达到教育均衡的问题。未来,优质教育资源将通过教育新基建传输到学校,先让教师利用起来,这可能比直接让孩子使用更重要”。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在主题演讲环节发表的观点,互联网构成了教育的第三空间——信息空间,它表现出时空灵活化、资源共享化、行为数据化、信息众筹化、关系网络化、系统联通化等特征,“互联网时代,联通是教育的新本质,在这个时代教师帮助学生构建信息网络比告诉学生是什么更重要”。
身处信息化时代,教师群体应该怎样利用在线教育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认为,教学线上线下融合需要企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要保证大规模的协同,教师必须掌控数据、理解数据,只有基于数据才能使各个环节的质量、秩序是可控的,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态。
无论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还是落实相关政策,都需要学校的全面支持。对此,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建议,学校应该主动转型,从学生成长出发,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态度、研究的方法、持续改进的实践,推进教育线上线下融合。
“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各方参与者应达成共识。”陈丽认为,应达成七方面共识,包括树立全谱系网络化的知识观、践行共建共享的联通思维与协同机制、发展基于网络空间的新型办学形态等。
活动期间,中关村科学城互联网教育产业发展联盟成立,主办方发布了《互联网教育海淀共识》。据悉,本届创新周持续7天,设有主题论坛、教育工作坊、项目路演、专题交流和现场教育案例展示等多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