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如何把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做深做实,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职责与使命。
日前,由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2年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暨杭州市上城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项目推进会召开,各地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及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线上线下活动。约请部分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探讨——
嘉宾:
王 康 浙江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会副会长
李洪波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应维华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
张国宏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张海波 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
王玉生 杭州交通经济广播电台副总监
王国芳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员
方丽敏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
陈仲弘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王红霞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主持人:
言 宏
●主持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而作出的现实选择,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但长期以来,存在着大中小学教材内容重复,教学、活动、资源、评价等没有进行一体化设计等问题,这也是工作推进中的难点。请各位介绍下各自所在单位关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的有益探索,举例说明大中小学如何打破藩篱,建立融通协同机制?
陈仲弘:探究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关键是要厘清不同学段思政课“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亲和力”指亲切感,特别是指利用身边思政资源;“针对性”指符合认知特点,特别强调亲历式学习。杭州市上城区有丰富多元的红色资源,给思政教育提供了真实而广阔的学习情境,需要好好梳理。由此,我们与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馆、网易新闻浙江教育频道共同组建新时代思政教育联盟,形成“馆院校”基本格局,构筑家门口的微思政课体系,实践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我们以“红色场馆+革命烈士”为核心,推出“红迹”和“英烈”两大思政微课系列,让红色基因入耳入眼。我们以“情境体验+志愿服务”为载体,开设“思政剧场”,成立“思政小记者站”,让红色基因入脑入心。2022年,上城区教育学院启动了红领思政课程的实践研究项目,架构中小学推进思政课程一体化教研体系,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培训、大中小学联合教研、课例研究、多学科协同四大行动;发动区域内各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学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征集评比活动,达到学科间横向联通;凝聚一股多维思政教育力量,汇聚一批优质课程资源,推出一支精良微思政课教师队伍。
张国宏: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实际,作出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一方面,与大中小学牵手共建,开展“大协作”,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本着以合作促共赢、以交流促提升的发展思路,学校与杭州市滨文小学教育集团、杭州高新实验学校等签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作共建协议书》,三方商定,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专题培训、资源共享、党史教育实践等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推进各学段教学目标的实现。日前,浙商职院马院、团委与杭州市滨文小学教育集团共同举办的“学贯二十大·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精彩开讲,00后和10后的青少年变身舞台上的“小老师”进行同台展示,谱写了一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协奏曲。
另一方面,建设红色主题展馆,打造“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浙商职院投资建成的“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展示馆”于今年9月正式开馆。短短两个月,展示馆已面向大中小学等开展现场参观和思政实践教学活动超80场次。
张海波:各方应加强通力合作,协同开展思政教育,讲好讲活红色故事,让思政课鲜活生动起来,进一步助推青少年深入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浙江英烈精神。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一直高度重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近年来依托基地优势,协同学校开展了“继承先辈遗志,做新时代接班人”“红色开学第一课”“一堂有风景的思政课”等沉浸式、情景化的思政教学活动,打造了“纪念馆+思政教育”的沉浸式课堂。今年,又创造性地推出了“浙江英烈精神专题思政课”系列课程。该系列课程以浙江烈士故事为主线,从青少年学生的视角入手,充分挖掘感人素材,借助大量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再配合讲解员生动可感的解读,以视频课的形式,为学生呈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可信感人的浙江烈士光辉形象,使英烈事迹、英烈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堂和课程,为学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
王红霞:与高校合作,可以提升学校科研水平。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与杭州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系共建“小学思政课程研究中心”,两年来,开始了新时代小学“思政金课”的落地实践。学校围绕小学阶段思政教育核心目标,观照小学生思政学习的特点,关注思政课程育人系统的完善,提出了“三全四有五爱”的小学思政课程育人理念。
●主持人:可见要打破壁垒,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需要建立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机制,整合教材,注重学生体验,盘活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力求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对未来的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持续性发展,各位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康: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制度支持和服务保障,在行政管理、教育规划、政策支撑上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二是打造一体化的教材体系,注意承上启下、区分层次,避免教材知识点不必要的重复和断裂,促进大中小学思政教材逐层进阶和顺畅衔接。三是搭建大中小学交流平台,建立大中小学纵向统一的研究协会,交流各个学段的信息,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协同创新;组建大中小学教师融合的研究团队,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四是构建教师个体沟通机制,通过组织培训、实践研修或开放教学课堂等,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线下交流和线上互动。
李洪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要着力实现“五通”,即课程连通、教材贯通、师资相通、教学融通、机制畅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应正确把握“学段特色”与“学段间衔接”。一是明确思政课教学的“学段特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二是从“大思政课”的角度实现学段间的“硬衔接”和“软衔接”,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实现“共同在场”的“软衔接”,即实现资源间衔接,在实践教学中衔接,在教研中衔接。三是合作共享构建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大中小学合作开门办思政课,依托共同体提升各学段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健全“大手拉小手”集体备课机制。
应维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的推进,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我们要把这项工作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中去,把这项工作跟教育的根本任务相结合,紧紧把握思政教育的核心,体现思政教育的延续性,实现师资交流互动、教学资源融通等。我们要把这项工作跟大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相结合,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各个层次特有的属性和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使之既体现差异性,又呈现衔接性和递进性,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同发挥教育活动中不同个体的效能相结合,使“校内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都能各司其职又能相互贯通,形成合力育人的局面。
张国宏: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系统谋划,扎实推进。这一建设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以整体性思维为指导,遵循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着眼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性、连续性和衔接性,强化顶层设计,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也需要大中小学各思政课建设主体强化自身使命担当,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共同参与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创建,合作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题研究,共建共享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育人基地,凝聚行之有效的建设合力。
王玉生:要重视思政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一是把实践课程、实践环节纳入到思政课的教学环节,并真正落实到位。在大学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两节理论课,配上一节或者两节实践课。二是建立合适的实践教学基地。现在各地都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文化场馆等,都可成为思政教育了解国情、省情、市情的教学基地。同时,呼吁社会提供实践活动的单位,结合自身特色,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内容。
王国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思政教育一体化中的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首先,要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深层内涵。这是深入、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理解为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基层实践,统整课程目标的阶段性与整体性、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与立体性、课程实施的适切性与贯通性、课程评价的针对性和共向性,实现各学段纵向衔接、螺旋上升,推动思政课程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只有理论的清晰,才能有行动的坚定。
其次,要厘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体责任,这是一体化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既需要优化顶层设计,也需要创新基层实践。相关教育行政、教材编写出版、教研科研等机构及学校需要各担其职,不能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误解成思政课教学一体化,从而让一体化建设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单打独斗。
再次,要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是影响一体化建设推进的最直接因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一方面要“同中求异”,各学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遵循统一要求的同时,要因段制宜,结合实际,采用多样的方法和路径加以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又要“以异促同”,各学段以多样化的方法和路径来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的统一性要求。因此,对一线思政课教师而言,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在找准自己学段的具体目标、方法和路径,以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
方丽敏: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关键在课程的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变革。2022年4月,新课标颁布,其中《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将原来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3门课程整合为道德与法治1门课程。这是新课标的重要创新,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的课堂落实提供了根本遵循。目前,根据新课标进行的教材修订也已经启动。所以,只要教师吃透课标和教材,依纲据本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思政课一体化的实现就有了最有效最直接也最有力的保证。
依纲据本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是关键。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基本是兼职教师担任,极大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近日新公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到2025年,思政课教师队伍专职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小学专职教师配备比例达到70%以上,初高中配齐专职教师,绝大多数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思政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工作目标时间截点清晰、要求明确,但是就目前来看,距离实现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将是个需要各条线协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希望能够早日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