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真实学习,让孩子感受成长的力量 ——撬动乡村学校内生变革的探索

网友投稿  2022-12-16 08:08:08  互联网

诸暨市东白湖镇斯民小学开展“诗经里的植物”项目化户外教学。 (本报通讯员 吕淑斌 摄) 永嘉县罗东小学学生在参与瓯窑课程。
(本报通讯员 王雯雯 摄) 瑞安市曹村镇第二小学学生在稻田插秧。(本报通讯员 张蓓蕾 摄)

编者按:

在一些人眼中,乡村学校学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各方面发展较弱,与乡村环境有很大关系。事实上,我们不能总是以城市教育为参照,谈乡村孩子成长上的弱势,而应该俯身从乡村实际出发,办能够帮助乡村孩子适切发展的教育;这并不是按照一般课程降低难度,只求及格保底,而是要以未来思维去思考“为孩子的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

□ 言 宏

日前,浙江省项目化学习展示月乡村实践专场活动在永嘉县罗东小学和慧中公学举行。与会嘉宾或“云端”或“线下”实地“打卡”学习场景,体验瓯窑、瓯茶、瓯雕、瓯绣课堂现场展示,共同检验项目化学习成果。课堂上学生们眼中热爱的光,让嘉宾们惊喜:“古老的文化有了现代的传承,学生们找到了学习的意义。”

乡土性与现代性被称为乡村学校的两种重要属性,乡土性存续着乡村学校的文化根基,现代性反映着乡村学校的时代意识。乡村学校的发展,特别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已是“乡村振兴”“教育共富”等政策背景下的热点问题。然而,该如何发展乡村学校?这成了本次专场活动的讨论核心。

项目化学习:撬动乡村学校变革的力量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我省乡村地区的主要办学形态之一。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虽然在全省学生中占比不高,却是最迫切需要教育扶持的群体,他们多数是留守儿童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获得的家长与社会支持相对较少,学校和教师是他们成长中的主要支持力量。因此,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强校提质及其师资队伍的壮大是实现教育公平与托底攻坚的关键所在。

如今,走进乡村学校,设施设备与城区学校的差距明显缩小,但学生学业质量提升一直是这些学校发展的“拦路虎”。最近几年,各地采用了资金倾斜、教师流动支教、“互联网+”、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等方法支持乡村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这些都是外来的力量,未必能改变乡村学校的根本。要让乡村学校有自身发展的内生力量,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这几年兴起的项目化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改变了学与教的方式,让乡村孩子更好地体会学习的意义,看到自己的力量,进而实现育人模式的转变。项目化学习,变成了撬动乡村学校变革的力量。

项目化学习,作为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模式而被广泛关注和实践。有研究表明,项目化学习强调对真实世界的关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主动学习,对处境不利、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更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项目化学习有其独特的优势。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素平说:“村庄与学校交融、丰富的在地化资源、无边界的学习场景、独特的教育生态让乡村学校在当前正在推进的跨学科教学、新型学习空间与学习方式转型等未来教育改革中,天然地少了很多掣肘。”乡村“小班小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实施项目化学习的优势。“别以为这是很难的挑战,其实这是还学习以本来意义。对乡村学校更为重要,他们不能仅仅以城区学生的学业要求作为参照。乡村教育要以培养乡村建设者为责任。”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说。

激发内驱力: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

走进瑞安市马屿镇清祥小学,人们一定会惊叹于校园围墙上美丽的墙绘。基于“学校需翻新校园围墙,如果外包给墙绘公司预计要花12万元的经费,还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的真实问题,教师让学生经历像艺术家一样的创作过程,绘制了校园围墙。这一活动仅花了4万元材料费,结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独特的体验,还走出学校、走进村庄,了解了更多的家乡风情。近期,该校还开发了“绿道探险家”主题项目,利用校园周边在地化资源,以定向的方式将道路景点与学科实践项目相融……这所典型的以“空间美育”“项目化学习”为切入点的乡村学校,回归育人本质,“让每一个生命更精彩”。

位于“千年瓯窑,坦头遗址”的永嘉县罗东小学是所百年老校,只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2人,教师17人。目前学校承担了14个行政村适龄儿童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任务,2019年起被慧中公学托管。学校地处温州瓯窑小镇,借助当地资源,罗东小学华丽变身,成了网红小学。学校充分利用瓯窑小镇的文化资源和师资,设计了瓯窑博物馆、体验馆、制作室等,并将课堂延伸至瓯越小镇的非遗场馆中。学校入选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校长夏朝碎告诉记者,学校在2006年就开设了校本课程“走进瓯窑”,编写了特色教材,近期以“瓯窑云展策展师”项目对课程进行了升级。以“温州市即将召开云上乡村博物馆征集活动,作为瓯窑特色的学校小主人,我们如何策划一场云上瓯窑博物馆?”为驱动性问题,基于乡村学生学情,融合语文、艺术、科学、信息等学科进行项目化学习,最终形成了“云上瓯窑儿童博物馆”项目成果网络版。

让学生们动真格地解决问题,也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会真实地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是可以让世界变美好的,参加本次活动的一位校长这样说。

项目化学习为乡村学生的未来创造了更多可能。在安吉县第七小学,学生们基于“双减”政策中提出的学生应午睡的要求,设计了可午睡的课桌椅。学生们经历了“体验共情,聚焦问题”,到“搭建支架,建模优化”,再到“前置量规,复盘迭代”的学习全过程。校长顾月红说,学生被真实问题吸引,迸发出无限的热情,而设计方案被当地厂家采纳,即将量产,给了学生很多鼓励。乐清市智仁乡寄宿小学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有不少,也有少数特殊学生,学校许多学生通过“诗意阅读与写作”这一项目化学习获得成长自信。他们从项目中汲取力量,向上成长,甚至改变了自己未来的人生轨迹。从项目学习到育人为本,教师在乡村学校成为“宝藏教师”“宝藏校长”,学生成为“宝藏学生”。

“把问题当资源,让学习真实发生。学生发现自己居然还能完成如此‘大事’,这些平日很少得到激励的孩子终于看到自己的力量。”张丰说。

注重过程:培养社会情感能力

“尽管项目化学习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在乡村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让他们发现问题,并有勇气提出问题。”缙云县章村小学校长马鑫飞说。

该校教师发现村子里老人很多,很孤单,且学校里大多数学生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关系不好,甚至会觉得老人很烦。为了改善学生和家里老人关系疏离的问题,同时提高乡村学生表达交流等能力,教师们设计了“芳华”项目。学校找出村里所有85岁以上的老人,让学生一对一地进行采访,然后写一篇关于老人的传记,最后用展板展出传记故事。学生中最少的采访了6次,最多的则采访了12次。村支书还邀请全村人参加展演环节。在现场,学生们自信地向村民讲述爷爷奶奶的精彩故事。老人和学生们身上的那种真诚触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我们教学生孝顺,同时他们也教会我们真情的可贵。引导学生去探索老人的人生故事,看见每个人的芳华岁月。”马鑫飞说。去年,他们把“芳华”项目进行了升级,要求学生用影像呈现3个家庭中不同成员的芳华人生,并提供了活动框架。活动包括立项、确定家庭、学会沟通技巧、确定采访素材、撰写采访故事、分享采访故事、将采访故事转换成拍摄脚本等步骤。

这一项目化学习让学生产生同理心,知道长辈每天为家庭而奔波的不易;同时也让他们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拍摄的技能。“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以后能在社会上有足够生存能力的社会人。”马鑫飞说。

在温州市双潮小学,学生主动围绕问题形成连续的任务链,到田地、社区等开展种植、调研等实践活动,并形成成果公开展示。当学生们的作品真正对自己周边的世界产生影响,社会性成长就显而易见了。项目化学习注重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从校园到社区的一种无边界和无距离的打通,学生种下了一颗主动学习的种子,教育因此也就有了生命力。

因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逐渐增强,学生们的创造力也变强了。项目化学习像一块石头,投进乡村学校,激活了学校教育改革的热情,教师们开始全方位关注自己的教育是否以学生为本,注重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最关键的是,师生们都对身边不完美的事物有了敏感度,有了希望做一些改变的自觉心。缙云县教育局总督学胡成勇认为,项目化学习让乡村学校更有活力。

在地化资源利用:让学生看到天地

充分利用乡村小规模学校周边的社会课程资源(如历史遗迹、地域特色、风俗习惯)、环境课程资源(如山川河流、森林植被),开发丰富多样的、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地方课程,让乡村学校成为传承乡村文化的高地。

坐落于浙江省最大的万亩良田,稻作文化流传的瑞安曹村,曾出过82名进士,被誉为“中华进士第一村”。曹村镇第二小学,就坐落在曹村耕读广场附近。校长张蓓蕾带着学生们置于自然中探梦,放眼万亩良田,“你觉得我们的水稻可能和周围的哪些生物环境有关?”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水田调研,发现了很多关于小动物的问题。他们在寻找青蛙时,发现青蛙数量少,就会思考这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们带着问题主动向教师请教,通过自然课《食物链与食物网》,发现任何两种生物之间的联系断了,其他生物都会受到影响,水稻作为食物网中的生产者,很多动物的生存都依靠它,由此理解稻米在整个食物网中只是一分子。学生们通过观看纪录片《稻米之路》,又激发了研究水稻生长所需条件的想法。于是,学生们启动了一次主动制作水稻箱,开辟试验田,完整观察一粒米的生长旅行。

湖州市吴兴区妙西学校地处张志和笔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西塞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内。学校所处的妙山村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首批未来乡村。竹子是学校学生很容易获取的自然资源,学生们尝试利用竹子资源制作体育器材,并将其融入到大课间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竹子的特性,在家长的协助下制作了竹高跷,与体育运动中最基础的“跑”“跳”“投”相结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大课间活动项目。

陈素平认为,项目化学习的“在地化”有两个支点:一是自然生态教育,二是文化传承。要培养学生热爱和亲近自然的情感和习惯,让学生在自然中真实地学习,并为了促进自然生态发展而学习。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村庄和社区的变迁,了解耕读文化、乡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加强文化认同,立足本土走向世界。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6-12/xw_5027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