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财经学院以引领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为抓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探索、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建设,多维发力推进学校文化育人创新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融通“三个课堂”,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
用好“第一课堂”,增强价值引导力。学校着力开展课堂改革创新,一是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让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激活内心深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让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当代青年的精神标志。二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发挥好每门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引导大学生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发挥“第二课堂”实效,增强文化凝聚力。学校积极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抓手,促进人文素养的渗透力。近年来,广西财经学院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开展“莲湖之约”、“社团文化节”、“读书节”、“宿舍文化节”、心理健康活动月、红色经典每周读等活动。同时,学校结合各类主题教育及重要节庆日,开展“青春同行·广财有约”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征文活动、球类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此外,学校还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典礼、表彰大会、毕业典礼等环节,多措并举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凝聚力与文化渗透力。
融通“第三课堂”,激发育人活力。一是学校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把文化实践纳入实践教学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等方式参加文化实践活动。二是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兄弟院校等各方之间的深度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三是学校发挥家校联合育人功能,通过邀请家长参观校园、参与相关活动、座谈会等形式,让家长认同学校育人理念,建构家校互促互进、互联互通的教育模式,形成了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打造“三个平台”,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打造资源支撑平台。学校积极组织编写文化教育教材,结合实例素材,打造系列优秀文化作品。以学术会议和课题研究为抓手,深挖深研文化资源,构建文化资源库,组建文化研究团队,创建科学性、系统性的科研阵地,加大对文化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优势。学校还设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文化育人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文化资源在育人方面的集聚效应。
打造环境熏陶平台。学校深入贯彻“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体育场馆、图书馆、实训基地、教室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结合学校特点设计建造了一批主题文化景观,通过校园装饰、人文氛围营造等方式,借助挂条幅、写标语、留言板、意见箱等,构建了和谐、平等、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了使用功能、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充分发挥了环境熏陶、文化体验等作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及教育。
打造网络矩阵平台。学校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创新载体打造网络育人主力军,把握网络文化育人主导权。广西财经学院积极创新融媒体传播,主动抢占网络思政主阵地。一是依托学校融媒体矩阵,推动院校两级新媒体联动传播,举办新闻舆论素养培训班,以网络直播、视频微课等形式奏响网络育人主旋律。二是打造红色网络文化空中课堂,把握网络文化育人主导权。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围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开展特色鲜明、深入人心的网络学习教育活动,推出了“广财青年说”等系列主题直播25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朋辈榜样开展了12期讲座等。三是广泛组织动员师生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作品。2020年,学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易班共建高校”荣誉称号;2021年,学校荣获易班优课大学生党史学习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2022年,学校有14份作品在第八届自治区大学生网络文化节获奖。广西财经学院通过强化网络意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优化成果评价、培育网络力量等形式扎实推进网络文化育人工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走进校园、贴近师生。
坚持“三个突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
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广西财经学院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涵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不仅如此,学校还积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贯穿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突出特色文化浸润。学校充分挖掘广西特色文化资源,拓展文化育人视野,丰富文化育人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节日“三月三”、书法、戏剧、剪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创新文化育人方式,提高文化育人成效。同时,学校积极推进产业文化进校园、工业文化进教材、企业文化进课堂,将行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学校将广西《印象·刘三姐》艺术表演、钦州市坭兴陶艺产业、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绘画产业、百色靖西市旧州绣球产业等产业文化引进校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及工匠精神。
突出红色基因传承。广西财经学院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聚焦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教育与培训”“传播与实践”“展示与推广”四个转化环节,坚持“多维、协同、多阵、融合”打造育人阵地,大力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科研基地、教培平台、育人工程、体验空间等阵地的有效链接、同频共振,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拓展训练、红色艺术赏析、红色剧目排演等主题活动,在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使大学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廖一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