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徐佩云 张伟闯 陈 鑫
近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2020年“最美高校辅导员”,全国10名辅导员获此殊荣。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钱珊榜上有名。
在钱珊眼中,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事业,也是人生追求。日常工作看似细碎,但却是实现育人价值的必经之途。通过载体和方法的创新,能够更好地抵达学生内心深处,真正做好学生的“开路人”。
“午餐有约”来“破冰”,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被“看见”
2009年,钱珊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毕业。受到读书时辅导员的影响,加上对母校的留恋,钱珊留校成为一名辅导员。面对第一届283名学生,热情满满的钱珊希望有一个好的开始。
本以为自己的年龄比大部分学生大不了几岁,但钱珊发现,带着“老师”身份后,很少有学生主动来找她讲心里话。“该怎样快速走进这群学生的内心?”“怎样才能让他们在有困难有需要时,第一时间想到我并且信任我”……这些问题萦绕在钱珊心头。
很快,钱珊就发起了“餐会有约”活动,希望利用早餐、午餐时间,通过在餐桌上为学生释疑解惑的方式来贴近学生。
起初,主动报名的学生并不多,钱珊就主动出击,带着自己烤的面包邀请学生们来吃早餐,食堂、寝室、超市、体育场……哪里都能成为她和学生谈心的地方。学校搬迁到了新校区后,钱珊在学生生活区申请到了一间固定活动室。她把这间活动室取名为“外语村”。设计图纸、反复讨论布置方案、亲自跑家具城,钱珊对“外语村”的装修布置格外上心,一点一点搭建出了现在这个有绿色沙发、木桌椅、照片墙甚至单独的餐品工作坊的温馨之地。
地方是准备好了,可怎么吸引学生过来呢?钱珊有自己的“招数”。在学期的各个时间段,钱珊会把学生们在那段时间关注和困惑的话题,比如转专业、室友交往、恋爱、就业等,整理好后用“珊言两语”的方式发布在年级群里。每次餐会结束后,钱珊会把现场的图文发到群里。她用这样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知道——教师在努力‘看见’他们,愿意陪伴他们一起成长。有时候,学生的提问会涉及钱珊并不特别了解的领域,她就会邀请专业课教师、学长学姐等加入餐会。
渐渐地,“餐会有约暖心行动”开始在学生中口口相传。到后来,参加“早餐会”已经变成了杭师大外国语学院很多学生的一种习惯。“大学四年,钱老师的陪伴给了我很多温暖。”来自新疆的学生小吉说。她毕业后做了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现在她也在自己的学生中搞起了餐会活动。
10多年来,每次餐会的前后,钱珊都会做细致的记录,这其中也包括了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现在,这几本餐会日记已有10万余字。让钱珊欣慰的是,“餐会有约”给学生们的学习、就业等起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在钱珊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前往名校深造,还有很多在教育一线成长为骨干教师或进入知名企业工作。
网络思政辟新途,有质量的陪伴“全天候在线”
“餐会有约”初有成效后,钱珊又注意到兴起的网络思政教育形式。操作便捷、互动及时的线上方式让钱珊眼前一亮:“网络环境下学生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他们需要些什么?”
于是,钱珊把在“餐会有约”中发现学生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以网文的形式投稿到一些网站和公众号。2014年,教育专业出身的钱珊,开始研究起了手机App,面对陌生的领域和周遭的质疑声,钱珊有着一股不服输的钻研劲儿。“有‘麻烦’的地方才有可能成为思政工作创新发力的沃土。”钱珊介绍,她发起建立的“e外”App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报名参与学院组织的各类优质活动,教师、学生及家长还可以通过它直接发起对话,这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家校互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
但是,无论是网文还是手机App,和学生的即时互动性还是不强。2015年,钱珊决定办一个“青春领航直播工作室”,利用直播这种在学生中广受欢迎的模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建团队、策划主题、学习设备、布置现场……工作室成立5年来,钱珊从一名直播新手开始摸索,到现在已经可以自如地运用直播多媒体加载功能;直播的主题也从女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试中的技巧到“榜样力量”系列,在学生中大受欢迎。疫情开展网课期间,很多学生面临着学习焦虑问题,钱珊的直播间里,大家在线抛出一个个问题,原本45分钟的直播,硬是播了快2个小时才结束。这场主题为“疫情期,如何拥有超强的学习力?”最终收获了学生上千次的在线点赞,上百条的互动交流。
“这就是辅导员工作最打动我的地方,何时何地何种方式,你总是能陪伴在学生身边,就像温暖的一束光。”钱珊说。眼下,钱珊和同事们正打算将直播工作室办成全校性的平台,吸纳更多辅导员参与进来。今年寒假期间,他们打算推出涉及学生求职就业、专业发展、领导力提升等主题的6场直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