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美育浸润显成效 乡村开出“音乐花”

网友投稿  2023-06-26 08:08:08  互联网

    作为首批入选教育部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高校,自2019年以来,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门号召,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两所乡村学校实施对口帮扶、顶岗支教活动,通过“五位一体”(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制度+培养模式+教学评价)的教学方案及专业音乐教学的实施,不断完善音乐教育培养机制,旨在通过美育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在短短4年内,四川师范大学已向凉山彝族自治州输送多名优秀师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乡村美育工作,有效补齐对口帮扶学校音乐教学的短板,使其更具特色地发展,整个教学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充实教学,弥补乡村教育短板

    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而乡村教育振兴关键的一环便是教师。2019年之前,普格县夹铁镇中心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音乐课一直由语文、数学等其他科目的教师代课,音乐师资匮乏、硬件缺乏、结构性紧缺等一系列问题一直阻碍着学校音乐活动的开展。为从根源上解决对口帮扶学校音乐教学短板问题,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每学期都会从“四力人才班”中,遴选出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担当学校美育,具备教育教学力、音乐专业力、活动指导力、文化传承力的学生前往定点帮扶学校开展顶岗支教活动,全力保障当地音乐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面向全校开设常规音乐课,有效弥补了当地音乐师资匮乏的短板。

    4年来,在支教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普格县夹铁镇中心校的音乐课已成为常态化教学课程。在课堂上,学生们得到了专业的音乐素质培养,课余时间还组建了向阳花合唱团、竖笛兴趣班、舞蹈队、“第二课堂”等,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演唱、演奏技能,拓展了课堂与教材之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教师生团队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深度了解当地乡村学校的真实境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提升音乐师范学生的教学技能。

    因地制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音乐课程、教学实践、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支教团队根据当地的音乐及习俗,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项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教育特质的艺术实践活动形式。支教团队特邀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向学生讲解、传播当地音乐,“彝族乡土歌谣进校园”“彝族音乐进课堂”“四川曲艺进课堂”等成为学校传统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教学体系。

    随着支教团队在对口帮扶学校教学的深入,努力践行中华美育精神,发挥“非遗美育”在教育中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支教师生收集整理了当地音乐、歌谣、故事、习俗等,编写了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彝音乡韵》及配套课程;开展“四川曲艺进课堂”活动,通过音乐学专业师生的讲解与展示,如四川清音、四川竹琴、四川车灯的历史、表演程式、演唱特点、风格特色、唱段赏析等,使学生了解传统非遗技艺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开设了“中国古诗词歌曲欣赏”课程,使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诗词美、韵律美、意境美、内涵美,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为对口帮扶学校定制音乐美育优质课程,有利于培养当地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

    不断深耕,构建美育评价体系

    为确保“对口帮扶、顶岗支教”工作落到实处,有效进行精细化教育管理,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采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构建美育评价机制,实现“以检查促规范,以检查促提升”。整个评价环节主要围绕课程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可落实、可评价以及教育理念是否贯穿其中、是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知识的应用、团队合作、编创等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内容,不断进行调整修正,有效提升音乐教育专业师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努力将“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在对口帮扶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注重协同育人,强化音乐学专业师范性。通过几年的支教活动,对口帮扶学校的音乐教学与实践活动已初见成效;音乐学院将在持续改进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音乐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机制,构建教学实践与音乐美育帮扶相结合的师范教学、实习模式,有效助推凉山彝族自治州乡村美育活动的发展。

    (郑洁)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6-26/xw_5122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