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焕荣
前不久,建德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一场面向全市幼儿园的“乡情”教育课程推进会。40所幼儿园的园长和保教主任齐聚大慈岩中心幼儿园,在省特级教师李小玲的带领下,重点交流了“乡土作物”资源分支的“乡情”教育课程,分享了荷、竹、石斛等主题课程的实践成果。该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向阳说:“一年来,‘乡情’教育课程初见成效,各幼儿园回归儿童本位,充分利用当地乡土资源,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建德特色的‘菜单式’精品课程,助推了我市学前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建德市扎实推进学前教育补短提升工程,集中力量办新园、强师资、创特色,全市学前教育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2009年相比,10余年来,该市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了96.56%,等级幼儿园达到100%,名园集团化覆盖率由0%提高到45.3%,城乡幼儿园互助共同体全部建立,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也由51.2%提高到了98.2%……
梅城镇庵口村离镇上的中心幼儿园有近6公里的路程,在以前,村里的学前儿童每天上学都得由老人步行接送,不仅不方便,交通安全也无法保障,附近几个自然村的情况同样如此。对此,在幼儿园用地规划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梅城镇围绕存量盘活做文章,将原先搁置多年的企业综合楼、食堂改建成了省二级标准的梅城幼儿园西湖分园。该园紧靠庵口村,可容纳幼儿240人,切实地解决了附近3个自然村学前儿童的就近入园问题。“家门口的幼儿园不仅让我们省去了烦恼,而且园内环境优美,设施设备齐全,教师素质高,孩子喜欢,我们自然也很满意。”家长王仪灵说。
2017年以来,通过实施“幼儿园扩容工程”和“薄弱幼儿园改造工程”,建德共新建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含分园)11所,改扩建6所,移交小区配套幼儿园2所,累计新增班级127个、学位3810个,满足了当地适龄儿童“有园上”“就近上”的现实需求。
幼儿园建好了,没有优质的师资可不行。然而,农村幼儿园想引来“金凤凰”到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基础上,该市教育局更加重视对本地幼儿教师的培养。2016年,该市专门成立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3年多来共培养幼儿教师、保育员344人。同时,建立非在编教师与在编教师同等培训制度,实现专任教师和保育人员培训率100%,3年多来共完成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培训、校本研修等共计26.1万学时,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促进教师成长还需要激发其内在动力,让教师自己动起来。”作为土生土长的特级教师,李小玲就是中专出身。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她坦言,教师“起点低”“成长积极性不强”在农村幼儿园非常普遍,而鼓励教师开展教科研,就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法宝。
2016年,大同中心幼儿园中心园区正式落成。彼时,该园共有专任教师56名,然而学历在本科以上的仅有9人。为了让教师们动起来,园长谢陈君一上任就给他们布置了严格的“教研作业”,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必须撰写一项小课题,完成一篇教学论文。为此,该园还结合“绳趣创客”特色建立了五色教研组,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研方向,每年邀请专家不少于6次,对教师撰写论文、课题研究展开指导培训。
“3年多的时间,从‘不会’‘抗拒’到‘我来写’‘我来做’,我园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谢陈君告诉记者,该园去年就有6篇论文在市、县两级获奖,8项课题在市、县两级立项。目前,通过参加成人高考,以函授学习的方式,该园70名专任教师的学历也均在大专以上,其中本科学历以上的教师占比50%。
大慈岩中心幼儿园依托里叶白莲、新叶古村等“荷文化”资源开发“荷趣游戏”,杨村桥中心幼儿园凭借“草莓之乡”的优势开设草莓特色课程,钦堂中心幼儿园挖掘“稻香小镇”的育人资源开展稻香小镇主题活动,并围绕“农耕乐”“庆丰收”“稻香节”等环节实施……去年3月以来,建德市教育局还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实施了“乡情”教育课程建设,通过挖掘乡土资源,架构“乡情”教育课程框架体系,让建德幼儿在了解家乡文化的同时,获得认知、情感、能力的多元发展。
陈向阳表示,目前,建德已基本建成了城乡全覆盖、质量有保证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也得到了基本解决,下一步,该市还将制订实施《建德市发展学前教育第三轮行动计划(2019—2023年)》,不断深化学前教育改革,优化学前教育结构和布局,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健全保教队伍建设体系,为当地适龄儿童提供更优质的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