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上万元月薪,选择回乡当贫苦的农村教师,26岁顶着压力担任乡村学校校长,始终用巧妙的方法帮扶贫困生,这位“准90后”图什么?
——————————————————————
出了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城,沿着马路向东南方向行驶50多公里,终于到了信丰最偏远的山区乡镇——虎山乡。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出生于1989年的“准90后”教师施骏琳,已经在虎山乡扎根工作了近7年。
“供你读书就是为了搬木头吗”
大学毕业后因家庭贫困,施骏琳曾一度选择和父亲到浙江打工。
“供你上了这么多年学,就是让你来搬木头的吗?”两年后,施骏琳听到父亲的这段训话感慨不已。
“是啊,我读书就是用来搬木头的吗?”认真思索了一个月后,大学时读师范专业的施骏琳决定回家从教。
2013年9月,施骏琳通过信丰县教师招聘考试,被分配到虎山乡工作。
施骏琳的家在信丰县嘉定镇十里村,距离虎山乡有60多公里的路程,来这里工作也受到了父母的反对。
“工作的地方太偏僻了,离家也很远。”施骏琳的母亲小声“唠叨”。
“这里很难留得住年轻教师,有的年轻教师待一两年就走了。”总是面带微笑的“大男孩”施骏琳感慨道。有人做了一个统计,前几年调来学校的90后教师,一直待到现在的不超过5个人。
但施骏琳很喜欢这个“人间仙境”。“山清水秀,空气挺好,像湿地公园一样。”除了距离家和县城有点远,施骏琳并没有觉得有多苦。
“给孩子多做一些热饭热菜”
虎山乡中心小学下辖多个村小和教学点,施骏琳的第一站就是虎山乡龙州小学,担任少先队辅导员兼数学教师。
施骏琳选择拜老少先队辅导员赖苏清为师,虚心学“艺”。
教学经验不足,施骏琳又拜“教学能手”兰井崽老校长为师,每天听他一节课,看他备课。
此外,施骏琳每天还在网上观看教学视频,邀请老教师听自己的课,请他们指导自己的课。
“当时,我只想把成绩提上去。”工作的第二年,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施骏琳所带班级的成绩连续两个学期超过县平均分。
虽然有些苦,但这段经历成了施骏琳教学生涯的启蒙。
工作两年后,施骏琳调到中和小学任校长。中和小学是一个教学点,只有一二年级和一个附属幼儿班, 30多名学生,3名教师。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26岁的校长施骏琳始终在思考如何管理好这所小学校。
中和小学80%-9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年迈的爷爷奶奶除了要照顾这些孩子,还要下地干农活,看着确实很可怜。”施骏琳说。
小闻(化名)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母亲不在了,父亲常年在外务工,一直是爷爷奶奶照顾他。
小闻上学有六七公里的路程,爷爷奶奶白天下地干农活,只好早早送他到学校,并且带好午饭。
施骏琳和同事中午帮孩子们热饭时,经常发现小闻的饭菜快坏了。
“孩子的爷爷奶奶总是前一晚就准备了饭菜,但到第二天中午往往会馊掉。”施骏琳和孩子细聊之后,才了解到这些情况。
“我们不能让小闻吃坏肚子,还有一些孩子家庭比较困难,只带饭没有菜,我和同事就会多做一些热饭热菜分给他们吃。”施骏琳说。
有的学生生病或受伤,施骏琳和同事都会及时处理,送到距离学校最近的卫生院,免得让孩子年迈的爷爷奶奶来回奔波。
因为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每个孩子都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家长也把3位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这让施骏琳很感动,内心满满的幸福感。
“只有留住好老师,扶贫才能更有成效”
“虽然我还不是党员,但我是党教育事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施骏琳在心里始终这样告诉自己。
时光流转到2017年9月,施骏琳又重新回到龙州小学。但与第一次当少先队辅导员不同,这次的角色变成了校长。
龙州小学与中和小学情况大为不同,600多个学生30多个教师,压力确实很大。施骏琳真怕这所学校毁在自己手上,“接到任务时,我直接在领导面前哭了”。
在领导的鼓励下,施骏琳最终还是选择担起这份重任。
刚上任时毫无头绪,施骏琳翻看学校的各种材料,2天3夜没怎么睡觉。学校管理的担子重,教育扶贫的担子也重。
施骏琳心想,扶贫不能只盯着学生,只有留住好老师,扶贫才能更有成效。
“30多个教师,比我年龄大的老领导多,代课教师多,年轻教师也多,新老教师两极分化严重,怎么办?”施骏琳当时有点不知所措。
参加完县进修学校组织的一次培训后,施骏琳有了一些领悟:何不把老领导这一宝贵的资源利用起来?有他们带领,年轻人可以快速学业务、学方法、积累经验,加快成长的步伐。
施骏琳还组织年轻教师加强家校互动和家校共育,每周定期开展家长开放课,邀请村委会领导和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这给了年轻教师不小的压力,同时也给了他们成长的动力。
施骏琳也经常与村委会领导沟通。2018年,村里成立了“龙州村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会”,施骏琳第一时间沟通对接,争取资金举办“六一”文艺会演,每年为贫困生争取资助资金数千元,配合做好促进会尊师重教活动及对优秀教师和优秀贫困学生奖励工作。他还为孩子们争取到十几个每年暑期外出研学的名额,贫困山区的孩子到广州等大城市,看到更大的世界,眼睛里也有了光。为了改善学校环境,施骏琳带领班子成员联系促进会的乡贤,为学校捐建了塑胶篮球场、舞蹈室和路灯。
两年时间,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大为转变,取得了家长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教师不能漏掉一个学生”
贫困生始终是施骏琳重点关注的群体。小娥(化名)曾是施骏琳点对点帮扶的学生之一。
“孩子学习成绩特别棒,也很乖巧懂事,小小年纪总会帮助家里干不少家务。但这个孩子有些自卑,这是我很担心的。”鉴于此,施骏琳不仅在经济上资助小娥,还重点关注小娥的心理状况。
为了不伤及小娥的自尊心,施骏琳总找机会设置一些奖项,将资助金或物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奖励给小娥。
“孩子获得这样的肯定和奖励后,内心渐渐少了一些自卑,生出了一些自信。”施骏琳说。
刚刚开学的9月2日,施骏琳到乡里的中学交接材料,已经升入初中的小娥偶遇恩师,开开心心地过来打招呼。这样温暖的场景让施骏琳备感欣慰。
小宝(化名)是龙州小学的一名学生,爸爸妈妈已经不在了,只有80多岁的爷爷照顾他。这样的家庭情况让他显得比较自卑、孤独。
了解到小宝的情况后,施骏琳感觉非常心疼。因为这个孩子童年的贫困与孤独,自己在小时候也曾深有体会。于是,施骏琳每学期都会偷偷找机会给小宝200元生活费。而每学期的家庭走访,施骏琳还会特意给小宝留一个名额,给他送去学习用品和生活资助。
2019年9月,施骏琳调到虎山乡中心小学任教务处主任,新的岗位又有新的压力,更有新的收获。
2020年初,由于虎山乡位于信丰县最边远山区,为了保证所有学生能进行线上学习,施骏琳和同事对全乡学生进行了摸排,给少数没条件线上学习的学生提供了解决办法。对于后进生和贫困家庭学生,施骏琳还经常单独通过微信视频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通过这次疫情,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学习知识的欲望很强烈。”看到贫困山区的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施骏琳内心颇为感动。
通过这次疫情,施骏琳更能感受到作为山区教师的目标——激励其潜能,呵护其尊严。
“教师处于一线,最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教育扶贫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不能漏掉一个学生。”施骏琳说。
“不管怎么样都应该帮忙”
除了学生,施骏琳帮扶贫困户哑巴大伯施昌悟的事迹也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据信丰县嘉定镇十里村扶贫专干施雄智介绍,贫困户施昌悟于1958年出生,他一生命运多舛, 3岁时得了一场重病,丧失了听力,后来慢慢也不会讲话了,至今未婚,膝下无儿无女。
“爷爷去世的时候,专门叮嘱父亲要照顾好大伯,父亲一直在照做,这也深深影响和感染了我。作为他的侄儿,我们不管怎么样都应该帮忙!” 施骏琳说。
于是,大伯施昌悟一直和施骏琳一家生活在一起。
2012年,施骏琳跟随父亲在浙江打拼两年后攒了一些钱,乘着土坯房改造政策的东风,他们把老房子拆掉建起了新房子,装修好就搬了进去。然而大伯却迟迟不肯搬。
施骏琳说:“虽然他是聋哑人,但是他也有骨气和尊严,他认为新房子不是自己的,他不好意思搬进去住。”
在几次劝说无效后,施骏琳和哥哥只好趁着大伯出去干活的时候,把他的生活用品搬到了新房,这样才让他一起住了进来。
“大伯回来后知道了这件事情,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和父亲穷苦一生,能住进新房子感觉就像做梦一样。”施骏琳说。
2013年过年后,施骏琳的父母和大哥一家返回浙江上班,施骏琳则在老家的小学当起了教师,担负起照顾大伯的责任。
由于工作地点距离家比较远,只有周末才能回家。邻居施昌先说:“施骏琳每次回来都会提着东西来我家,让我平时帮忙留意一下大伯,有什么事就直接给他打电话。”
2015年的一天,施骏琳正在学校上课,突然接到施昌先的电话,说他大伯在做工的时候晕倒了,施骏琳第一时间请了假,骑着摩托车从60多公里外的虎山赶回家,带着大伯到人民医院诊治。
某一年的教师节,虎山乡龙州村委给老师发了一床毛毯,施骏琳回家后就把毛毯送给了大伯。一个星期后,施骏琳就听母亲说,大伯天天在别人面前“炫耀”。
看着大伯那布满皱纹的脸,施骏琳心里有点酸,同时也有点甜。
施骏琳的妻子刘舒丹是信丰县大塘埠镇坪石村人,结婚前施骏琳就把家里还要照顾一个哑巴大伯等情况告诉了刘舒丹。令施骏琳欣慰的是,刘舒丹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很赞同施骏琳一家的做法。
“孝老爱亲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 刘舒丹说,以后她会和施骏琳一如既往地照顾好大伯。
十里村党支部书记王飞龙说:“施骏琳和妻子虽然年纪轻轻,但他们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作出了好榜样!”
真诚对待别人,往往也能收获更多真诚。2018年暑假,妻子刘舒丹考上安远县龙布中学教师后,每周都要坐班车去安远上班。为了方便工作,施骏琳决定买一辆车代步,正发愁钱不够时,大伯拿着一些钱送到施骏琳面前,打着手势说这是他打零工挣的钱,给施骏琳买车。
夫妻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因为那可是大伯的血汗钱。可大伯却丢下钱就要走,用手势比画着,意思是说,如果不要他的钱,把他当外人,那他就搬走。刘舒丹为此哭成了泪人。
施骏琳说,幸运的是,他在帮扶大伯的路上并不孤单。不只是爸爸、妈妈、哥哥和妻子的大力支持,更有党和政府的关心。2014年,施昌悟被评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低保、健康扶贫“四道医疗保障线”、残疾人补助、种植花生补助……施骏琳细数着大伯享受的政策,每次补助款发下来后,施骏琳都会为大伯解读发了哪些补助,感谢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好政策。
如今,施骏琳照顾哑巴大伯的事情在当地传为美谈。“即使没有其他因素,我也会照顾大伯,他是我的亲人。”施骏琳说。
如今,施骏琳还坚持在虎山乡工作。虽然生活有点苦,但内心感觉很温暖。因为有那么多可爱的孩子,温暖的家长,开明的领导,友好的同事,热心的扶贫干部……
对于当初的偏向“虎山”行,施骏琳并不后悔。
(施骏琳,1989年出生,现任江西省信丰县虎山乡中心小学教师。曾任虎山乡龙州小学校长、中和小学校长、虎山乡中心小学教务处主任。2013年工作至今,获得信丰县优秀班主任、信丰县2020年信丰好人、虎山乡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