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通往未来的学习,究竟会怎样

网友投稿  2020-04-22 08:08:08  互联网


□省教育技术中心 莫世荣

毫无疑问,疫情引发的这一轮线上教学带给教育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在为教育带来变化与红利的同时,也清晰地暴露出目前的种种不足。

线上教学带来四个变化。一是学习场景从标准化环境切换到了多样化非标准环境。二是教学组织从“师—生”变成了“师—机—生”。三是师生地位从教师为中心更彻底地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四是技术角色从重要支撑变成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同等重要的必要教学要素。

线上教学送上三项红利。一是优质资源共享,大量的名师名校资源包括社会优质资源面向全体师生免费开放。二是师资统筹,原本以校和班为单位使用的师资,有机会在县域以上层面进行重新统筹,产生增值效应。三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为大规模在线教学的常态化应用奠定基础。

目前的线上教学暴露出五大不足。一是优质线上教育供给不足,资源与服务的系统性、针对性、适用性均难以满足师生需求。二是师生信息素养不足,难以适应师生分属不同时空的教学场景,传统教学技能受屏幕阻隔失效后,大部分教师又变回了新手教师。三是教学设计与组织不足,大比例的学校和教师不能根据在线教学的特点灵巧设计和组织教学,“教—学—互动”变成三个割裂的、生硬的独立环节。四是技术支撑不足,尤其是网络带宽与平台的不稳定性成为最大的问题。五是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协同不足,社会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未能实质性参与到本轮线上教学之中。

通往未来的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转变

我们目前看到的线上教学,尽管全员参与、全科展开、全程实施,但更多的还是线下教学的一次“集体搬家”,虽然似乎也进行了一些“局部装修”,但仍然还不是线上教学应有的模样。在通往未来学习的征途中,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怎么走?在我看来,有可能会带来以下转变:

从同一堂课走向分层的课。目前,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依然是一个班级同时观看一个教学视频,听同一堂课。既然学生已经不在同一个物理空间,授课者又可以不是教师本人,那么教师是否可以尝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推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再进一步,为不同的学习者推送不同的学习资料,布置不同的作业?

从固定不变的行政班走向灵活组合的互联网教学班。线上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这种优势可以让学校,甚至让教育局在区域更大层面进行更好地统筹,打破行政班的边界,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风格重组灵活的互联网教学班。

从师生双向互动走向师生多向互动。本轮线上教学基本上是一点多发的广播模式和师生互动的半双工模式,暴露出生生交流缺失的短板。是否可以通过组建在线学习小组,开展网络结对等方式,改变原来二元双向的扁平组织形式,形成多个灵活、可变、生长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成为学伴、成为助手甚至成为“学生导师”。

从教室走向社会和自然大课堂。随着5G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已经成为可能。基于此,教师授课的场景与形式也可以进行创新,可以更加灵活。课堂从教室走到社会、走进自然,并且可以引入专家,让线上教学更加专业、更加鲜活、更加生活化。

从联合教研走向各教师精细化分工与高度协同。疫情期间,许多学校和教育局已经将教师的力量进行了统整,如合作开发微课和学习资源包,面向区域所有学校共享。应该说,这是很好的尝试。那么,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是否可以再走一步?是否可以在区域层面对教师群体做更加精细化的分工,并在教学的全流程环节形成更深层次的协同?

未来学习的图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未来学习的轮廓似乎已经显现,而未来学习的图景也慢慢变得清晰起来。我们可以想象,图景中会有以下几方面:

未来学习空间,即开放的课堂与无边界的学校。传统的物理空间被突破,随时可以进入新的学习网络,课堂更为开放。社会化资源和专业前沿研究内容进入学校,动态更新的内容逐步取代标准化教材。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界线日益模糊,“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成为常态,物理空间、资源空间与社交空间的融合让“无边界+有组织”成为学校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未来教师的角色将重新定义,职业分工更加细化。更多优秀教师从“台前”走向“屏前”,出现面向全球授课的“超级教师”。教师职业中分化出专注于教学设计的课程开发者、更具魅力的授课者、基于数据的学习评估师……教师的职业分工更加细化,而协同变得更加紧密和深层次。

未来学习者。学生从面向已知内容的学习转向面向真实问题的解决和面向未知探索的学习,自主管理学习成为学生的重要能力。“人—机—人”的互动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在线私人教师和智能数字秘书成为学习者的标配,学习进入私人定制时代。

未来学校。互联网学校日益为人接受,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学校功能重新定位,从关注分数、包办一切,转向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和人的社会化准备。让学生爱上学习和学会学习成为在校教育的核心。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和人机合作的技能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在解放学校的同时,让学习回归本质,即在尊重每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支持和技术赋能,助力每个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成功。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7-03/xw_5198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