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网友投稿  2023-07-03 08:08:08  互联网

南京理工大学导师带领学生进行材料高应变率霍普金森杆力学性能试验。 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验。 南京理工大学学生进行自动化设备实验。
本文图片均由南京理工大学提供

    近期,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对高校提出“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的具体要求。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为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南京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国防特色鲜明的高校,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初心使命和“工程精英、社会中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为牵引,推进工科、理科、文科、交叉学科分类建设和协同发展,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在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特色理科强基计划 夯实学生理论基础

    以数理化为基础的理科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性要素,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基础,能够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拓展理科空间。学校深入推进学院布局调整,进一步凸显基础学科地位,成立数学与统计学院,将化工学院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使数学、物理学和化学3个一级学科均以单独学院为依托进行建设,实现理科学院基本布局。3个学院在相对独立运行之下,获得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激活理科潜力。学校推动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其中物理学和数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学、物理学和化学3个学科均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学科专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彰显理科特色。学校通过打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通识核心课程群,加强与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等工科“紧耦合”发展,启发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物理学学科发展紧密围绕应用背景,与光学工程学科深度融合,形成了激光物理与光场调控等特色研究方向,协同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强势工科培优计划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工科是引领发展性学科,主要培养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承担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巩固工科优势。学校坚持服务国防不动摇,以智能和信息赋能传统兵器类专业,构建兵器与装备、化工与材料、信息与控制三大优势学科群,建实建强兵器科学与技术、含能材料、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等国防特色专业,围绕国家级人才、平台、项目和成果持续打造强势工科,以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着力培养相关领域尖端紧缺人才。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始终位列全国第一(与北理工并列);工程学、材料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获批3个博士专业学位点(机械、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实现三大优势学科群全覆盖。

    发挥工科特长。学校主动聚焦国家急需专业领域,与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共同设立“国际创新实验班”,培养聚合物加工工艺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智能制造、先进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向,设立由多名院士担任导师的“鼎新实验班”,已完成首批招生32人,实施本博贯通个性化培养。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打造基于实感、实操、实例的三重沉浸式课程“国防特色通识教育”,开设由多名院士主讲的特色精品课程“兵器中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建强工科平台。近年来,学校抢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重要机遇,牵头新建国家级平台3个,联合共建国家级平台7个,新增省部级平台8个,实现工理文交叉等主干学科全覆盖,让学生借助高水平科研平台开展学习和研究,以平台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精品文科提升计划 涵养学生责任意识

    文科是长远发展性学科,体现的是文化底蕴和话语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打造文科品牌。学校强化文理工融合工程人才培养,依托理工背景与学科优势,加强多学科交叉与渗透,创建知识产权学院。围绕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创办创新实验班,打通知识产权本硕博全过程培养,为地方、行业和企业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知识产权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在工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江苏省共建的支持下,成立“江苏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开设知识产权英文通识选修课程,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制定,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能力。优化文科体系,发展具有工科特色的应用型经管和人文学科,引导学院集中优质资源,聚焦重点学科重点专业,不断建优建强,形成独特优势,提升核心育人能力。

    提升文科层次。学校将70年办学沉淀的文化,尤其是军工文化融入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具有“军工底色、工信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内涵建设,凝练学科特色,加强与国防特色学科融合发展,将人民兵工史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与国内党史、兵工史和兵器行业等相关单位开展深度合作,联合申报的“人民兵工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丰富了育人手段。

    交叉学科育新计划 拓宽学生前沿视野

    交叉学科具有多学科特征,能够促进知识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创造一系列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谋划交叉学科布局。学校聚焦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急需,与南京市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推进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建设,设立“中国电科卓越工程师班”,实行“双导师制”,由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与学院资深教授共同担任导师,开设校企共建专业和课程,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实验平台和实习实践基地体系,培养集成电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加速交叉学科发展。学校围绕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面向长三角区域产业,融合理工文多学科交叉优势,成立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和新能源学院,加快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以项目驱动为牵引,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培养“专、精、特、新”复合型人才。学校深化文工交叉、艺科融合,重点打造设计学学科体系,在军工装备、交通工具、医疗健康、适老福祉、城乡融合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设立“工业设计”本科教育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交通工具设计领域的国际化人才。

    完善交叉学科支撑。学校围绕服务国家安全战略,紧密结合爆炸安全与防护、国防人防工程建设、关键基础设施韧性防灾、应急抢险救援等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安全科技与防护工程前沿,依托学校国防特色学科,以安全工程和土木工程为基础,新建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成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通过强化师资队伍、研究平台、条件保障等资源支撑,着力打造一流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国家培养该领域多学科交叉的创新领军人才。

    献身七秩,求是一流。立足新起点,学校始终坚持“无工不强、无理不稳、无文不远、无交不活”的学科专业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学院、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有力促进工理文交叉学科融合发展;始终聚焦国家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坚持“学校主导、学院主谋、学者主建”,将自身特色、优势打造得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始终锚定“工程精英、社会中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着力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校长)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7-05/xw_5206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