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 韩 平
中小学生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聚集性强,并且缺乏成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特别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和成为他人伤害的对象。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全国各地都推迟了开学时间。当前,随着全国各地的陆续复学,校园疫情防控压力剧增,考验着中小学校的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应急管理是刻不容缓的事。
目前中小学校园应急管理存在“三大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应急管理系统存有漏洞。应急预案是应急理念的载体,但目前许多中小学校无应急预案,即使有也是存在着较多问题。二是预警预防措施尚未到位。目前校园安全管理特别是疫情防控工作面临任务重、责任重、压力重的问题,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职能尚不明确,一些常态性工作比如应急信息收集报送等都没有专人完成。预警信息共享机制许多学校都尚未建立。相关人员应急预警研判能力有待提高。教育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预警信息共享不足,现有网络监测系统的效益尚未最大化发挥。三是快速反应能力明显不足。目前教育机构面临突发安全事件时,受现有的系统和技术手段的制约,在第一时间内响应和动员处置人员到位的能力有限,调动物资的速度、深度和广度不够。干部师生以及安保人员平时也缺乏这方面的专项训练。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要树立积极预防的应急理念。预防为主不仅是我国安全管理领域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也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基本法则。因此,必须树立积极预防的应急理念,掌握有关安全知识和预防常识,如洪水灾害、泥石流、塌方、滑坡灾害、地震灾害的预防知识;在事故灾难方面,须掌握出现学生发热现象、楼堂馆所的火灾、拥挤踩踏事件、溺水事故等方面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知识;在卫生事件方面,须掌握关于食堂食物中毒、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置知识;在社会安全方面,须掌握关于校园暴力,劫持人质等事件的安全常识。
二要加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学校应当按照应急体系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应急处置能力。规定学校按照应急预案,每学期组织一次消防、防震、防伤害等内容的应急演练活动,借此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同时,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加强安全工作的重大举措,在学校开学初、放假前、安全教育月等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
三要推进校园安全标准化建设。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体系。校园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需要遵循突发事件的基本规律,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指标的内容和权重,并根据评估的要求使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处理数据,得到评估结果。
四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运行机制。加强中小学校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开展教育应急管理培训和演练,普及公共安全应急防护知识,建立值班制度和信息报告制度。明确学校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职责,要求确定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专业人员、专家学者、学生家长和社会动员体系的作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建立由学校负责人和本校教职工组成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定期培训、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多媒体、挂图、团队活动等校园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应急演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