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数理学院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一体的育人理念,通过“一原三品”个性化育人路径,以培养具有“两家一师”潜质和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致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个性化育人路径,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原三品”的“一原”是指导原理、原则、原由。学生通过学习理论基础知识,领悟到其中的基本原理,遵循相应的基本规律,并厘清其由来,这是科学家、企业家和工程师需要具备的基本功。“三品”即从样品、产品到商品。其中,样品是指学生遵循器件的基本原理,按照其特征制作出样机或样件,这是科学家和工程师需要具备的基本功。产品是学生运用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手段,并持续改进样品,最终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这也是企业家和工程师需要具备的基本功。商品就是学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合法手段,遵守职业道德,尊重知识产权,把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变成更有价值的商品,这是企业家需要具备的基本功。
“两家一师”的潜质和素养,就是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潜质与工程师的素养。其中,科学家的潜质和能力包括分析、组织、专注、坚持、沟通、跨学科理解、创造力等,企业家的潜质主要包括爱才惜才、眼光独特、乐于学习、博爱领众、低调包容等,工程师的素养主要包括热爱科研、科学精神、有主见、敢于直面问题、能协作、习惯规范化和标准化、常常反思总结等。
“一原三品”是培养路径,“两家一师”是人才特征,前者是条件和过程,后者是目标和特质。
课程深入,课堂落实
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西南科技大学数理学院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依托,建立多门核心课程为主体。其中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3门。学院于2016年建立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成果产出为导向,建立课堂、观点、方法和要素的COME育人模型。为了更好地体现各门课程的知识特点,发挥各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学院建立了“111”教学模式,即经过共同学习一套书,由学生自主建构一张系统化、精简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知识能力素质图谱,再经过自主消化、吸收、创新,创作出一份个性化的作品。
教学改革改到实处是课堂。学院坚持OBE教育理念,实施五步教学设计: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深入发掘思政元素,体现“两性一度”,结合共性与个性评价,从而激发自主与协作动力;坚持开展工程实践和“双创”教育等活动,建立“自评、师评、互评、综评”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家潜质,而且涵育了学生的工匠精神、成果转化意识和能力。
经过近20年的不断改革与探索,学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效,并积累了相应的实践经验。2018年到2022年,学院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总体向好。学院还积极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以增强学生的科技原创意识和实力。其中,由周自刚教授领衔的微纳光学科技创新师生学院已连续17年开展280余期师生科技活动,学生得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九洲集团等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尤其是科研、工程、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获得了肯定。同时,学院对具有“两家一师”潜质和素养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统计、分析和评价反馈。
教学,是技术,更是艺术,还是学术。学院不断加强国家一流专业、课程、教材、实践平台等内涵建设,同时积极参加教学比赛、教学案例推广、教学会议报告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院始终秉承教学的学术性与科研的教育性相结合,切实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例如,把国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编入教材,制作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件,以及作为课堂教学案例等。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工程等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不断的持续迭代,学院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提出了一种基于参考文献为课堂研讨案例、通过师生平等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文献案例同伴教学法。该方法是根据学生差异,精选与知识体系匹配的参考资料,为学生解释光电专业术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借助应答交互系统,形成的一种自学、互学、互动、自评的教学模式。
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学院建立了基于课堂、观点、方法和要素的教育模型,以文献案例同伴教学法为主,沿着“悟原理、制样品、出产品、成商品”的育人路径,培养具有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潜质和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紧缺的人才,需要知识上强基础、能力上富创新、素质上重交流、人格上求报国。因此,数理学院将进一步完善育人模型,围绕未来必争领域,更新知识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敢闯会创、具备“两家一师”潜质和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贡献智慧与力量。
(周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