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基础教育阶段,评价中“唯分数”“唯升学”问题颇为突出,2019年底,《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在40条减负重点举措和保障措施中,多条措施指向教育评价改革这一“牛鼻子”。自2013年我省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省以来,我省一些学校就开始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激励标准和体系,其中涌现了不少优秀案例。即日起,本报本版开辟“中小学评价改革看‘浙’里”系列报道,选取行之有效的典型学校予以推广。本期刊登第一篇——
□本报实习记者 秦钰阳 记者 朱 丹
近期,东阳市外国语小学利用大数据,开发了一个数字化评价平台。在这个翔实记录了学生发展性评价数据的平台上,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以及具体学科的学习情况都能通过图表的形式得以呈现。
“期中,教师们能根据每个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关键点所呈现的色块颜色,快速掌握班内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到了期末,由大数据生成的‘五育雷达图’成为全学科评估的重要依据。”校长卢雁红告诉记者,大数据使得学校教育教学从群体走向了个体,让跟踪评估每一个学生成为了可能。
早在2013年,东阳市外国语小学就开始探索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综合评价。在卢雁红看来,不同于传统教育思维中的“唯智主义”,该校的评价体系更聚焦于学生身心健康、富有教养、审美情趣、家国情怀、学会学习、科学精神、劳动创新、人文底蕴、国际视野等核心素养。为了将这九大素养进行校本化评估,教师团队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评价内容,设计出了记录每个学生成长的《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记录册》。
近些年,基于核心素养,该校教师还逐步梳理出了学生综合发展的成长关键点:“五个习惯”分别指向生活作息、书写习惯、同伴交往、体育运动、日常阅读;“六大能力”包含书写能力、生存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体艺能力;“三种品格”则是指学习品质、乐观品格及正确的价值观。结合学生成长的特点,这些关键要素被各有侧重地落实到6个年级之中,而日常争章、期中过关及期末考评3种方式则贯穿了每一个学期。
“争章活动,注重的是学生平时习惯的养成;期中过关,关注的是评价的落实情况;期末考评,鉴定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卢雁红举例说,其中,“一条常规一小章,系列小章换大章,累积大章赢称号”的争章模式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譬如学生每天坚持就餐光盘即可获得“节俭章”,每天真心夸赞他人一次就能拥有“夸奖章”,每晚认真阅读半小时以上且持续两周即可得一枚“悦读章”等。当这些小章积累到一定的量,学生们就能得到“爱国小传人”“学习小能手”“阅读小明星”“体艺小达人”“劳动小能手”等大章,而这些恰恰在于引导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为了给教师们提供具体可行的评价手段,该校开发了《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教师手册》,以此指导教师通过独具特色的方式来完成期中测评。例如,三年级的“乐观品格”测试由量表测试和同伴评估的方式完成,学生们在“跟着感觉走”游戏中完成自我测试,再通过“送出你的最佳人气奖”完成互评;四年级的“生存能力”考核则包含了知识测评和实战模拟,学生们不仅需要完成知识问卷,还得在真实的演练情境中逃生;五年级的“独立价值判断”评估在情景化问答中完成,教师在与学生聊天的过程中完成学生价值观的评估。
渐渐地,教师们在实践中形成了“评价不是目的与结果,而是改进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的共识。为了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他们绞尽脑汁设计既贴近学生经验,又能整合多种素养的、情景化的真实任务,以此评估学生的学业成就。“未来,核心素养最终要体现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上,因而对它的评价也应更多地还原学生真实生活。”卢雁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