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互联网+义务教育”是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2019年,省政府将“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列为民生实事项目,开启了我省“互联网+”新型教育帮扶机制。今年,“互联网+义务教育”成为我省教育改革重点任务之一,目前逾2000所学校参与结对帮扶。在此期间,各地涌现出借助互联网开展城乡教育帮扶的优秀案例,本报选取其中几个典型,推出“‘云’上的教育帮扶”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 叶青云
暑假开始了,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却没有闲下来,他们忙着和结对学校的小伙伴们一起拍视频,开展互联网同步交流活动,介绍家乡的物产和风俗文化。副校长祝浩军告诉记者,这只是该校“互联网+义务教育”特色课程帮扶活动中的一个缩影。
上虞实小是一所城区优质学校,拥有73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200名教职员工;而与之结对的陈溪乡中心小学,距离城区40多公里,只有6个班级、76名学生、12位教师。自2019年2月加入“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结对帮扶教育队伍以来,上虞实小和陈溪乡小就成了“共同体”。上虞实小成立了由两位副校长牵头的结对帮扶工作办公室,招募优秀青年教师、资深班主任、专业学科教师,组建起了同步课堂推进团队;同时,搭建起同步课堂实验教师微信群,每个月研究帮扶结对工作,共同商议同步教学内容。
“经校长,你们的学生上课,老师会教3D吗?”“我能体验一下实验小学的足球课吗?”……2019年4月11日,在实小校长经建美的承诺下,载着乡小全校80多位师生的大巴车开进实小。76名“乡下娃娃”分别被安排到14个教学班中,体验了相似却不相同的课堂。然而,一天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望着孩子们充满渴望又意犹未尽的眼神,经建美和她的团队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学校的优势特色课程尽可能多地通过网络传递给农村孩子,让城乡孩子同享教育资源。
一根网线、两块屏幕,让城乡两校之间架起了知识与友谊的桥梁。此后的日子里,两所学校围绕同步课堂展开紧密合作,按照每周两到三次的频率,开展线上线下的备课、上课和网络研讨活动。
实小同步课堂开设规模大,科目齐全,共享给乡小的,除了基础课程,更多的是学校的拓展课程、特色社团活动等。该校要求所有的青年教师至少上一次同步课,这意味着他们要先在实小各班级间进行反复地磨课、试教,待内容成熟后,才进行现场连线,以此保证带给乡小学生的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课。“城乡学校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无法做到课程进度完全同步,所以我们就根据他们的学情,推送适合他们的课程,做到关键课程和关键知识点同步。”祝浩军说。事实上,为让每节同步课堂都有保障,学校还在每周学校工作行事历中专门开设一栏——本周同步课堂教师及内容,学校将每节课例的打造作为课例研究项目来实施,形成点上研究和突破,持久优化教育教学行为。
有了“主动分享”,当然也会有“有求必应”。乡小的学生美育渠道狭窄,他们渴望得到书法、美术等课程的滋养。于是,实小就安排艺术类科目的教师,利用12:20~13:00的午休时间,为乡小孩子义务上课。
“停课不停学”期间,实小教师们开发了数字化“活学”选修课程群,包括思政养正、经典赏析、劳技手工、科学探究、书画艺术、健康运动等六大类,每周推送10个特色课程视频。如“流云硬笔书法微课系列”由学校流云书法社团指导教师录制,供学生在家练习,学好硬笔字;“墨韵中国画入门系列”由学校墨韵中国画社团指导教师示范画画、录制,满足学生国画修炼的需求;而“妙想”实验室栏目则设计了一系列在家就能动手做的趣味实验,学生们尽情“玩”起了科学,一个碗、一个盆、一勺盐……这些平日里再普通不过的物品,都成了趣味实验的好素材。这些课程受到了乡小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乡小四年级学生王思琪的奶奶说:“原先担心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学习跟不上,现在孩子每周都能与实小的老师网络互动,做实验、练书法、剪纸、学英语……每天都很充实,我们看在眼里也就很放心了。”
在校与校结对的基础上,实小还鼓励班与班结对、生与生结对,每学期都会举办在线的同读一本书、同唱一首歌、同做一个科学实验,共同交流社会调查等活动。“自从开设了与实小相同的拓展性课程和特色活动后,乡小生源流失的现象便渐渐消失了,一年级新生没有流失一个,二至六年级也没有转到邻近的乡镇小学。”陈溪乡小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给了两所学校更大的前进动力。
城乡学校互通互融,学生共学共进,数个月的磨合下来,“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形式在实小已经逐渐成熟,但该校并不满足于此。去年底,该校的援手悄悄伸到了省外,西藏比如县第二小学、新疆阿瓦提县鲁迅小学依次进入了受援行列,“云”上的教育帮扶正展开翅膀,越飞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