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正小学 向 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课堂总会出现这类现象:教师不断地用链状的问题贯穿课堂,而学生仅仅是参与者,紧跟教师思路,给出标准答案。我常常问自己,如何才能营造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课堂?
死气沉沉的“生命”
上学期,我执教四下第五单元《生命 生命》一课。我决定将“指导批注”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设计了补充批注环节,要求学生边读边完成一个“半成品”批注,即“第二段主要写_______,抓住_______等词,写出_______。”我以为自己为学生搭建了一架梯子,但从学生迷茫的眼神中,我感到这架梯子反而把学生送进了云里雾里。
随后我出示第二个“半成品”批注,即“从‘极力鼓动’和‘跃动’两个词中我感受到_______。”和“‘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两句话感情强烈,从中我感受到_______。”希望让学生体会关键字词的作用。可是,课堂陷入一片沉默,学生迷惑地相互看看,低下了头。这堂课的教学设想没有如我所愿。
思想家卢梭在名著《爱弥儿》中写道,“儿童是有他特有的想法、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此次试教课上,我用自己的批注代替学生的批注,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学生在教师强加的意图中逐渐迷失,失去了求知欲。
菡萏初开的“生命”
既然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不尽相同,何不让他们各自写下批注,展示自己的想法呢?有不同才会有交流,有交流才会有碰撞。
于是第二次试教时,我布置了学习任务:1.默读第二自然段;2.写下你对“生命是什么”的批注,可以写一句话或一个词;3.四人小组讨论推选出本组“最佳批注”;4.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在黑板上写下的组内最佳批注如下:
组一:强烈的求生欲望。
组二:坚强地生活。
组三:勇敢地求生。
我让学生谈一谈。一名学生说:“都有‘求生’。”另一名学生说:“都表示求生欲望强。”其他学生表示同意。
我说:“是啊,生命是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你们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学生会意,找到关键字词“极力”“跃动”“强烈”“鲜明”等。
这次尝试鼓励了学生的自由表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但学生对于“生命是什么”的理解仍停留在文本语言上,没有深刻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感,也就是没有达到课标“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的学段目标。
由内焕发的“生命”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所思考和收获。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关键字词好在何处,让他们判断自己的理解是否合情合理。
课前生活体验也是一种积累。课前一周,我让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开展一些小活动:去抓抓小鱼感受鱼儿的挣扎,种种小豆苗感受豆苗的坚强等。我还布置预习作业:“你曾遇见过关于生命力顽强的事例吗?简要写一写。”以强化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课堂上,我要求:1.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和思考方式;2.思考生命是什么并写下批注;3.圈出给你感受最深的关键词句;4.四人小组对批注和关键词句进行交流。
小组讨论阶段,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选出第二自然段的最佳批注:
组一: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放弃求生欲望。
组二:在生命尽头也要努力活着。
组三:爱自己,活下去。
三个批注都表述了生命真谛。组一和组二的批注有血有肉,但仍限于关键词“求生”。组三批注则不仅表达了“求生”意味,还阐明了全文中心思想“珍爱生命,创造价值”。我不禁佩服学生的能力。
接下来,我请第三组学生找到关键词句,并谈谈感受。组内一名学生说:“从‘极力’一词中,我感受到飞蛾哪怕只剩一点力气,都要挣扎逃脱。”又一名学生说:“‘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让我感受到飞蛾丝毫没有放弃。”一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说:“我要补充,我从两个感叹号被飞蛾的求生欲所感动、所震惊。”
我立即表示:“老师也被你的精彩发言所震惊。你不仅抓住了关键字词,还关注标点符号,真聪明!”
此次课堂,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如说是学生为我绘就了一幅感人肺腑的求生画面。
学生意犹未尽。于是我建议大家寻找生活中生命力顽强的事例。有的学生说:“我爷爷常常除草,但菜地里仍然有很多杂草,怎么拔也拔不光,小草的生命力真是顽强。”有的学生说:“医生说重症监护室的病人生命垂危,可是过几天,有的人又慢慢好转了。”
还有的学生写下日记:
今天,我在家和小兔子一起玩。突然,我想,如果我抓住它的耳朵,它会怎样逃脱呢?于是,我一把抓住它那长长的耳朵。就在这时,兔子的后腿用力向上翘,前脚也不停地扑腾,全身就像触电似的发抖!它的耳朵也在我手上扭动抵抗。我一用力,它摇晃得更剧烈了,就好像掉进水里的人不顾一切地挣扎。小小的兔子居然能爆发出这么巨大的力量。
有这么一句话:“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坚强的生命带给学生内心的触动,生机盎然的课堂,也给我带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