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循证教学:教什么取决于学生不会什么

网友投稿  2020-09-18 08:08:08  互联网


□杭州绿城育华亲亲学校 胡早娣

循证教学概念源于循证医学,它以教学证据为核心要素,通过教学活动的特定情境,改变教师主观臆断、经验本位的倾向,为学习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视角。

人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中“有趣的平衡”一课,教材内容对应四个探究任务:1.用竹竿制作一个简易杠杆;2.探究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3.探究左右刻度数与棋子数的关系;4.应用反比例关系呈现实例。

在某次教学中,笔者还未点明,学生就能准确地说出杠杆的反比例,并表示在之前的科学课上学过此内容。这说明,教材的编排路径在实际教学中已无必要。

因此,笔者立足于循证教学,当“前设”受到挑战,学生“会什么,还不会什么”成为教师思考的前提,“教什么,怎么教”成为教学方向的核心问题。教师可以立足循证教学原则,从课程整合视角理解而不是简单重复教材,根据教学证据,打通学科间的桥梁,引导学生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破解杠杆原理的数学奥秘,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什么,取决于学生不会的是什么,而不取决于教材编排了些什么。

据此,笔者在“有趣的平衡”这节课中构建了“F_1×L_1=F_2×L_2”模型,选取3道难度层次不同的题进行学情测试,发现学生能充分理解反比例关系,并将模型迁移到简单情境中解决问题,但面对需要多次运用模型的复杂情境时,就无从下手了。

于是,笔者将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提出的解题四步骤引入课堂:

1.理解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看到本质问题,找到“开门钥匙”;

2.拟定计划。师生共同研究本质问题,探寻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

3.执行计划;

4.回顾。要点有三:一是检查答案是否正确;二是总结解题经验教训;三是迁移新知识和方法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

教学环节应有据可依、有迹可循。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目标和价值,查阅专业文献,了解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此外,开展课堂前测,分析学情,因学而导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策略,培养问题解决的步骤意识,以及遇到困难非解决不可的决心。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7-12/xw_5340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