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收到毛毛发来的信息,她被保送某高校的研究生。分享完她的喜悦,我不禁思绪纷飞。
毛毛是个“另类”的孩子。她从小就对古文有浓厚的兴趣,我陆续带她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庄子》中的《秋水篇》《庖丁解牛》,以及韩愈的《马说》《师说》。这些名篇都是我喜欢的,我曾担心她年龄太小不懂,但毛毛说,她只是想“感受”古文。
说她“另类”,是因为除了喜爱与学校要求无关的古文外,她还自学了古筝、羽毛球等。那些年,学生的作业负担比较重,哪有时间做这些?原来,她与父亲达成共识,学校的新授课认真听,在相关检测中达到一定的成绩,就可以不做重复性作业,然后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中学时,毛毛考入某知名女中,仍然是个“另类”的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外,她组建了一个校内社团,带领同学做泥塑、折手工,作品义卖所得经费全部捐给需要帮助的同学。后来,他们吸引了不少同学加入社团,还有余力向红十字会捐款。
时间真快,一转眼毛毛就要读研究生了。她告诉我,毕业了要去中学当老师。
回顾这些年毛毛的成长历程,几个词浮现在我的脑海:开心、兴趣、乐趣。她当学生是开心的,一直保持着各种兴趣,这些兴趣帮助她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实际上,学校生活就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只有热爱生活的学生才会真正热爱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多次提出疑问,“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但在实践中为什么许多“学生每过一年,他的学习就变得更为艰难”?苏氏这样建议,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
现实中,一些学生读书的状态是“机械”的,生活中乐趣甚少,而“另类”的毛毛没有一直坐在书桌前。前期丰富的阅读为她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背景知识”,这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吧。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毛毛的功课一直名列前茅——她的背景知识中有大量的“锚定点”,可以勾连新知识并形成体系,进而展开有意义的学习。我想,这种“阅读”不仅有图书阅读,还有参与社会的“大阅读”。
作为教师,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很庆幸当时带毛毛学习古文时,选择的都是我喜欢的、感情充沛、语言优美的作品,也感动于毛毛想投身教师行业。我已经开始幻想,毛毛的课堂教学将会像她一样充满了乐趣。
这个“另类”的学生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促使我关注、思考学生的兴趣、读书、活动,更加关心、聚焦教育背后活生生的人。这些都是教育教学中的永恒话题。如果一定要说毛毛另类,大概是我们仍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吧。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