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尹婵萱 郑孝增
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的普通车床实训区,身着操作服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师朱永良正一边熟练地操作着一台普通车床,一边给围观的学生仔细讲解:“先粗加工后精加工。先加工直径大的,然后加工直径小的。注意看我的动作,这个零件误差要在50丝(0.5毫米)以内,手一定要稳。”
从事车工40余年,入行职业教育14年,朱永良身上有着许多光环:车工高级技师、高级考评员,曾获“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省中职学校“最美教师”、首届“衢州工匠”、“衢州市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但对这些荣誉他却看得很淡。最让他开心的是,自己一直为培养技能后备人才而奋斗在职业教育第一线,带出了无数徒弟。在朱永良眼里,机械制造是个值得年轻人奋斗的职业。
1980年,朱永良毕业于衢州第二中学,本可以进入大学深造的他,却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进入衢州市煤机厂,当了一名普通的机械工人。凭着对专业的热爱,加上刻苦钻研,朱永良很快在企业里脱颖而出,成为技术骨干。之后,他作为高技能人才,被请进衢州市技工学校(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的前身)做实训教师。
“很多人对机械制造这个专业有误解,其实这个专业并不需要特别好的体力,反而很考验脑力。每个零件的图纸,各种车刀、铣刀,每种工具的位置摆放……都需要学生记得一清二楚,会动脑,才学得好。”朱永良说。为了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朱永良直接把课堂设在车床边,讲完理论就可以让学生上机实操。比如,当天讲了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学生们就会在这里练习一整天。
他甚至还把办公室搬到了实训室里。虽然在教学区,学校分配给他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但他更喜欢在实训室“现场办公”。“一来可以节约时间,二来可以随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朱永良说。
工作40余年来,朱永良教过的学生、带过的徒弟,加起来有上千人。业内人士笑称朱永良是“祖师爷们的祖师爷”。如今,许多徒弟已进入企业成为业务骨干,有的甚至成为高级技工人才,有的则和朱永良一样,成为师傅,带徒传艺。
“这些学生或许文化成绩不突出,但他们在学习机械制造时,却迸发出专业上的学习潜力。”朱永良说,“自己最高兴的事,就是学生和徒弟能学到真本事,真正实现‘一技傍身’。”
在衢州工程技术学校实训基地,笔者看到,空旷的场地除了整齐排列着数十台普通车床、数控车床,还有机器人制造设备和精密的加工中心,甚至还有一条机器人生产线。
朱永良坦言,多年教学让他感受到机械制造专业的巨大变化,尤其是近几年,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专业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也不同往日,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几十年前,会操作普通车床就可以算是一名合格的机械制造工人。但现在,对工人的要求不仅是要会操作普通车床,还要会操作数控车床、机器人等高端设备,有一些工作岗位不仅要求工人会画图,还要会计算、会编程,甚至会设计。
为此,朱永良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充实、提升自己。他曾创新使用改变潜孔钻车行星轮架的加工方法,用V800型加工中心集成工艺,将原来1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的产品,变成一次装夹一次加工完成,为企业每年节约成本10多万元;他通过创新,解决了衢州市九天科技有限公司的玻璃钢绝缘套的加工工艺,同时为企业解决了困扰其十几年的加工难题,提升了产品品质……
“虽然一样是加工零件,但时代不同了。‘智造’是大趋势,不管是飞机、高铁,还是航母、火箭,再高大上的工业产品都是由一个个零件组成,要加工零件就少不了熟练的车工、钳工,也少不了机械制造这个专业,我将在这一行一直做下去。”朱永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