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浅谈通用技术新课教学中活动与讲解的关系处理

网友投稿  2020-10-30 08:08:08  互联网


□湖州中学 傅 强

技术实践活动除动手操作外,还包含设计方案、绘制草图、试验等,但讲授法仍占据通用技术课堂,很多教师生怕学生不懂教材,拼命甚至过度讲解,把本来很简单的东西讲得让学生觉得烦。

2019年,笔者有幸作为嘉宾全程参与台州某地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上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其中名师工作室学员A和B分别上一节研讨课。

学员A的课题是“形体的尺寸标注”,是苏教版第六章第一节“设计表现图”第二课时内容。A教师备课非常仔细充分。上课时,他先让学生背诵“三视图规律口诀”即“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紧接着把圆柱立体图显示在大屏幕上。

他让学生用近10分钟时间画完该圆柱三视图,同时自己也快速板演该三视图。这也算是复习引入吧,因为第一课时就是“三视图”教学。

教师问学生:“师傅能加工此图吗?”学生回答:“不能。”从而引出课题,然后用近15分钟时间,详细讲解并示范尺寸标注基本要求“正确、完整、清晰、合理”及尺寸“三要素”标注方法,即“尺寸界线,尺寸线和尺寸数字”。

讲完之后,教师让学生马上标注刚才自己画的圆柱三视图尺寸。6分钟后,随机抽查一名学生的完成情况,结果错误较多,笔者看了一下其他学生,同样掌握得不够理想。

学员B的课题是“模型”,是苏教版第七章“模型或原型制作”第一节内容。在讲到本节课重点“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如何区分各个阶段不同模型”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课本5分钟,即独立阅读“草模、概念模、功能模、结构模和展示模”等多种模型的含义及作用。

然后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一组不同阶段模型的图片共8张,让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请各小组代表猜一猜,这些图片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模型,并说说该种模型的用处。结果学生根本不会区分,可以说是瞎猜。

B教师拼命讲解文本,试图把不同类型的模型概念讲清楚,但随后的练习结果表明,学生还是没弄明白。

连续听完这两节课后,我不禁感叹。

应该说A教师基本功非常扎实,讲解非常仔细到位。但该课题是制图,无论教师交代得多么细,学生没有实践基础,所以课程缺乏针对性,学生根本不可能记住,课堂也非常乏味。

再说,学生原来学的是数学的标注习惯,当场实践一定会和新知不一致。A教师不如先让学生试着标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带领大家共同发现错误所在,充分暴露认知空白,然后在明确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尺寸标注的规定和方法。

B教师想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但是,区分不同模型及其作用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特别是不同模型的区分难度较高,因为有些模型概念有交集,甚至有时是同种模型在不同场合的称谓,所以只能由教师充分讲解。

经过教师对比分析和举例讲解后,学生才有可能理解,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否则直接让学生自学这些难点知识,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

笔者联想起2008年年底的一次听课经历,当时在南京举行第六届全国通用技术年会,有幸观摩到当时还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特级教师黄林上的一节示范课“结构的稳定性”。

“黄特”首先给每个小组(4人)发了长80厘米、直径4毫米的铜质单芯护套线一根,细棉线一条,六角螺母一个,让学生用护套线设计一个挂物架。把螺母用细绳挂着,整个装置放在20度斜面上检测,要求在稳定前提下螺母垂直高度越高越好,用时20分钟。

学生实践后,教师再讲解结构稳定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即重心高低、支持面大小、结构形状等。笔者观察到学生上课激情很高,设计非常巧妙,对本课核心概念“结构稳定性的三个影响因素”理解得也特别深,很符合认知规律。

笔者大胆设想一下,假如这节课采用先讲解的方法,虽然可能把道理分析透彻,但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可能就会失去灵性,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很难达成。

总而言之,课堂上既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又有教师的文本讲解是最为典型的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目前通过广大教师的摸索,已经开发出很多适合课堂教学使用的小型学生实践活动。

新课程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师到底主导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文本讲解:讲解得好,学生茅塞顿开;讲解不好,学生雾里看花。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好创造、好动手仍是高中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先感性知识后理性知识也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应该大力倡导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这对于改变当前通用技术课堂死气沉沉的状况意义重大。

而对于那些概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难点,或者是连教师自己都不怎么熟悉、理解的知识,就不要把皮球直接踢给学生,毕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得出有关知识结论是比较费时间的,应该采用更加灵活、简单、有效的方式来充分解读文本,先让学生听懂。

比如,可以采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案例代替书中的一些案例、采用多媒体形式或实物教具、采用知识树等教学方式和工具,尽量把难点形象化,将有利于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

我们再来分析下面这个案例:2009年年初,在德清县第一中学举行了浙江省首届通用技术优质课评比,笔者有幸现场观摩了12个选手的精彩课堂教学。

12位教师都是先讲解文本,再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因为时间有限(20分钟左右)、工具材料有限。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化解难点,从而有效降低后续活动难度,确保大部分小组实践活动能顺利完成。毕竟是比赛,评委和选手都希望看到学生能在课堂上成功做出某种结构。

假如是常态课,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某种结构设计,这时肯定有很多小组做不出或做不好,然后教师讲解文本,师生共同分析,再次实践时效果可能会更好。这种模式更加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

通用技术新课教学复杂而微妙,课堂实施顺序的处理很有讲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可谓:教无定法,但有常法,贵在得法。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7-16/xw_5390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