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之江实验中学 戴韵南
一、当前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却普遍存在思维培养缺失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1.教学目标定位低下。教师较少涉及指向思维品质的深度学习内容。2.教学活动设计单一。课堂活动设计单一,答案标准化,阅读主体地位严重缺失。3.学生体验流于形式。教师总是单向地将学生引到预设轨道中,不利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4.读后生成缺少创新。读后活动无法脱离文本,无法实现从知识走向运用、从文本走向生活的过程。
二、基于对话理论提升思维品质的意义
巴赫金在对话理论中曾指出“思维的本质是对话”。阅读对话理论是将阅读行为看作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读前阶段,师本对话首先进行,教师精准备课,预测各种可能;课堂导入环节,背景知识等内容在师生对话中逐一呈现,激发学生对话欲望。读中阶段,学生在生本对话中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构建意义,并通过师生对话,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拓展思维空间。读后阶段,生生对话以合作的形式实现,完成语言的重组、加工和内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师生对话,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促进动态生成;最后,教师自我对话必不可少,以期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三、基于英语阅读对话教学提升思维品质的策略
(一)读前启发认知,建构新旧关联
1.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思维参与
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逻辑,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以九年级Unit 13 3a的阅读材料“Save the Sharks”为例,笔者首先呈现一张鲨鱼的图片,学生运用已知信息描述该图,给出了“large,strong,look scary,have sharp teeth,eat small fish”等信息。教师基于信息,导入本课重点词块“at the top of the food chain,in the ocean’s ecosystem”等。随后教师又呈现两幅触目惊心的图片,就认知差进行提问,激发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表达图片中鲨鱼的遭遇。此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加深文本理解。
2.引导印证阅读,提升阅读内驱
阅读是一个推动学生不断预测、不断证实信息的印证过程。教师在读前利用标题和插图进行预测与发问,引导印证阅读,助推思维培养。以八年级下册Unit 8的阅读材料“A Country Music Song Changed Her Life Forever”为例,读前学生欣赏乡村音乐,体验并了解相关背景知识。随后学生通过读题读图,捕捉关键信息。最后教师板书学生预测生成的4个问题:“Who’s the girl? What’s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music?How did the song change the girl’s life? Why could the song change her life forever?”并进行印证阅读。此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引发对话与探讨,使阅读外驱力转变成内驱力。
(二)读中引导思维,建构文本意义
1.巧用思维导图,明逻辑晰主旨
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精准提炼文本结构,整合零散信息,建立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获得文章主题意义及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以八年级下册Unit 9的阅读材料“Singapore – A Place You Will Never Forget”为例,学生浏览全文,理清第一层次的脉络结构,将四个自然段的关键信息分别概括为:A brief introduction,food,Night Safari,temperature.随后学生分段精读,梳理各段信息要点,理解语言组织的逻辑关系。例如第一自然段精读环节中,学生读后总结作者组织信息的三条线索,即location,population,language;然后教师再次组织生本对话,查找话题相关细节并在导图中标注关键信息,帮助学生建立整体和细节之间的关联,为建构意义奠定基础。
这样的思维导图能清晰地通过各分支直观呈现文本的主要信息、关键细节及内在联系等。教师可借助导图,引导学生在多种对话形式下,运用理解、判断和分析等策略,将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信息,并提炼观点,训练高阶思维能力。
2.推动问题序列,促评判提深度
(1)参阅性问题,触表及里,步步深入
参阅性问题是教师根据课文相关信息提出的问题序列,这类问题需要学生结合个人知识和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是一种较高知识水平的提问,能促成师生间有意义的交流,有助于挖掘文本内涵,深化文本理解。以九年级Unit 2的阅读材料“A Christmas Carol”为例,文中对主人公的性格品质有许多隐性描述。教师在对话时,先以显性的“mean”为示范,让学生在文中寻找例证。随后以追问的形式反向操作,引导学生透过表面语句,概括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深意。过程中,教师也设计了问题,引导学生透过Scrooge去了解Marley的为人,以帮助学生理解他去世前后发生改变的原因,为后续理解主旨意义做好铺垫。此环节问题链设计如下:What is Scrooge like? Can you find a sentence to show he’s mean? Can you find more sentences to show his qualities? Through these sentences, 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he ha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Marley used to be just like him. So what do you think of Marley?
(2)评估性问题,立体认知,拓宽思维
评估性问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语言知识和个人感受,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维。这类问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流畅地表达思想,展示个性特征。以七年级Unit 11“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3a的阅读材料为例,学生完成2C任务表后,教师抛出问题“Did they go on the same trip?”,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寻找线索。学生给出肯定回答后,教师再次抛出问题 “But their feelings are totally different. Why?” 引发深度思考。学生通过文中获取的信息,结合个人经验,表达不同的观点,发展评判性思维。在活动中,教师通过诸如“Any other different opinions? Why do you think so?”之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与求证。同时通过比较,教师陈述“日记允许负面情绪存在”这一事实,引导学生合理排解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生活,进行情感升华,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立体,思维与情感得以延伸。
(三)读后启移,建构创新
读后阶段,学生将输入的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将获取的信息以个性化观点表达,这是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的激发需要步步为营:先创设有效情境开展生生对话,加工内化语言;再设创造性活动,将语言带入生活。以八年级上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2b的阅读材料为例:
1.制造生生对话,激活创新思维
读后活动中,教师根据文中所提及的Laura丢失钱包事件设计如下对话场景:Laura决定告知爸爸遗失钱包的情况,并倾诉由此给她带来的苦恼与麻烦。学生以文本中的相关信息为线索,发挥合理想象,以合作的方式运用语言,分角色进行几轮对话。在活动中教师辅之以适当的语言框架,鼓励学生通过对话将本课输入知识进行重组加工,经过个性化的理解后运用语言。这个从读到说的过程,实现了语言的内化,达到了创造性和有效性的统一。
2.迁移主题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在此环节,教师从文本情境中迁移,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新语境中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拿出教师课前下发的纸条,匿名写下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扰,并统一放入一个盒中。教师随机抽取学生的纸条,全班同学给出建议,帮助解决。此环节的对话建立在真实的语境中,具有开放性。学生倾听他人的烦恼后,从自身经验出发,运用内化语言表达建议,在情境认知和实践参与的学习中,提升了创造性思维。
四、基于英语阅读对话教学提升思维品质的反思
(一)转变教师意识,进行多维对话
首先,教师要具备学习意识和批判意识。其次,教师要有生本意识,通过对话、追问等形式给予学生充足的引导,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思维。最后,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后的自我对话,以期不断进步,走向完善。
(二)确保自主阅读,提升思维含量
阅读课应该给学生以安静的阅读环境和充足的阅读时间。学生是阅读和思考的主体,教师要赋予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权利与时间。思维需要语言,也需要时间。因此,教师要增加学生与文本的接触机会,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深入加工处理,提升思维含量,培养思维品质。
(三)重视正向评价,鼓励探究应用
思维品质的养成与教学评价的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正向的评价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维活动,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有效保障。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多样性、激励性,评价方式要立体化、持续化,才能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迁移应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