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为了生活而学习,还是为了学习而生活?学生,是适应学习的生活,还是适应生活的学习?
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大多数问题的根源,在于学习成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唯一重要事件,以至于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全部——校园生活也好,家庭生活也罢,异化为仅仅就是学习、一切为了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世界的缤纷多彩、生活的丰富多样,本应是人全面发展的“营养基”,让人融入多样性的群体生活与世界之中,借以丰富自身、滋养自我、成长进步。人生命的成长本是一个因为未来成长的无限可能而无比丰富的生命历程。学习本应是个体生命之树中的一枝。但现实中,学习却异化到渐渐占据主要位置。枝益壮而根趋弱,生机自然渐渐隐没。
现实中的校园生活与日常生活带给学生强烈的区分:校园生活是一种带有学习需要的强目的性生活,并且是由校规制约的强约束性生活;日常生活则是弱目的性,没有明确的目的聚焦,当下的状态就是目的——玩耍就是玩耍,不是为了学会什么。同时,日常生活具有弱约束性,除了基本的公共生活道德层面的约束,基本没有其他强制性约束,学生更加自由、自主、愉悦,面对的是纷繁多彩的变化。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要让学生重新回到应然的丰富的生活与多彩的生命之中,我们需要重新塑造学生的校园生活。
我们需要重新塑造学生的课堂生活。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生活是校园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些构成了校园生活的基础。我们的课堂是以知识为目标,还是以知识为媒介,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世界?答案不言而喻。
我们需要更加人文地对待课堂。学生在校园里的每一节课,都是他们在一个特定的时段里,去往一个领域学习、经历和体验生命。我们是在一个叫“教室”和“学校”的地方教学生——这个人——学会做事。那不仅仅是课堂,更是在那个时段里,我们和学生共同度过的在文学、数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求知的生活。当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特别是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成长,我们就自然将他们放置在了缤纷生活的中央。
有人说:“学习,是人做的事,而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事。”校园只是学生生命成长中的一个站点,学生的生活不仅仅是学习,那只是学生成长和生活中的一件事,只是恰巧在某个时段成为重要和主要的事情,但绝不是唯一重要和绝对主要的事情。一位哲人说,“我们是为了生活而不是为了学校而学习”。所以,首先,学习是学生做的某种事情;其次,除了学习这件事情,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学生去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情那么多,不同的时间、年龄、位置,努力做好每件事情,不就是成长、成人乃至成才吗?
我们需要重新塑造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课余生活需要丰富、自主,需要赋予鲜明意义,以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社团形态,带着教育的目的,更自由、自主、灵动、鲜活地在校内校外延伸拓展。当学生感受到活动对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从中收获愉悦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时,他们便不以为苦地悦纳一切。比如,军姿、步伐训练对学生来说何其枯燥与艰苦,但作为升旗手的荣誉,激励着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参与。
我们需要重新塑造学生的群体生活。学生应该鲜明地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这个集体可以是班级、小组,也可以是因需要而临时组建的群体。学生作为个体存在于一个集体当中,这个集体的生活规章制度等,都在帮助学生先期经历未来的社会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属性。学生个体在群体中归属感的强弱,会直接导致他们心理成长的顺利与否。现实告诉我们,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的学生,有可能会存在心理问题。只有在群体之中,学生才能学会交流分享、团队协作,学会认识自我、全面成长。
我们需要有限区分校园生活与日常生活,适度让二者有所交集。试图将学生的校园生活与校外日常生活泾渭分明地分开,想要达到在学校就专心学习、接受教育,回到家庭就如成年人一般把一天的劳累与不顺撇在一边,从而达到减轻学生压力和负担的目的,既不现实,也违背了教育的延续性和影响力。学生的校园生活会延展到日常生活,以保持教育的延续和影响;同时,日常生活让学生回到更广阔的世界,生活场景中的经历和体验会有助于学生学习。我们要用校园生活去洗涤学生的日常生活,用日常生活去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我们需要更加人性地看待儿童。不是我们去如何看待儿童,而是把我们变成儿童。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我们只有让自己变成儿童,释放内心的童真,才会用更柔软的心对待他们。无论他们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温顺还是捣蛋,都爱他们,和他们一起成长。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不管学什么、无论怎么学,一切归根到底还是在做人和做事上。所以, 让我们一起努力,重新塑造学生的校园生活。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