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 林 莉
作为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薄弱环节”,初中提质强校是当前我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工程。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全面提升,现代学校章程建设逐步健全,智慧教育有序开展,课程改革走向深水区,育人模式转型不断深化,劳动、体育、艺术教育重新回归,初中教育改革总体路线已由单刀独进的“散点式”改革走向错综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全局性、系统性变革。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理当成为新时代以综合性改革书写初中提质强校“新答卷”的关键突破口。
学校治理现代化适逢其时。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为契机,教育体制改革在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战略部署中的重要性再次凸现。从大环境看,《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不仅从顶层设计描绘教育改革蓝图、推进“放管服”改革,更从制度标准上明晰和完善了政府、社会和学校在现代教育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关系与职能,学校致力于内部治理的时机已然成熟。在公民同招、全民摇号等一系列政策利好公办初中的背景下,从管理走向治理、全面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是初中提质强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初中学校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构建多中心的现代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治理的核心要义是多元主体参与,通过学校管理层的适度分权,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多主体共享治理,因而其治理主体、治理目的、治理内容与治理方式都与传统行政权力指引下科层式“管理”与“被管理”有着本质的不同。从学校内部治理的内容看,除专业领域和管理领域外,在管理层和不同主体之间还存在一个竞争性的“协商区间”。对正在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初中生而言,通过组织和个人赋权,从制度和机制上赋予学生参与教学和校园生活治理的权力,实现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调动并维护教师、学生在课程教学专业领域平等的共享自治权,加快推进育人模式转型;探索竞争性“协商区间”不同主体间的权力让度与分配机制,强化并提升非传统管理主体在不同治理类型、治理层次中的共享决策权;构建管理领域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对话、合谋共治的“学校—利益相关人”治理网络结构,最终通过学校治理结构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实现初中教育的提质强校。
完善具有初中特色的学校治理机制。基于初中生、初中教育和初中学校的特殊问题,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家长焦虑、“五育”并举、综合评价落地等,完善学校治理机制。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减少强制性、禁止性规定,减少单边治理行为,畅通问题发现与提出、利益表达与诉求渠道,完善民主协商、共同决策、互动合作与公开反馈机制,丰富治理工具、治理载体,尤其是下沉的师生微型自治组织,并在问题解决的多轮迭代中,固化成具有生长性、迭代性的校本治理制度和安排,从而使多元主体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参与,形成自治性“软法”与学校规范性“硬法”相互补充,治理规则多元化,有规范、有温度、有效能的善治格局。
数据驱动初中学校治理现代化。发挥数据在促进学校治理精准化、个性化、高效化方面的独特作用,加快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其一,通过新技术赋权,在强校提质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重构学校管理层与其他主体间的权责关系,将信息掌控权与传播权让渡给更多的治理主体,同时社会大众也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自我赋权,参与意见表达和协商,形成了一种数据支持的“整体智治”;其二,调整和优化教学组织、管理、实施中教师和学生、教学资源和评价之间的关系,如利用课程超市、个性化课程、个性化学习路径,使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拥有、支配、使用、调度教育资源过程中能更加个性化地实现治学主体地位,实现赋权增能;其三,基于数据推进“循证”治理。将数据思维贯穿治理过程,跟踪、采摘、综合各类教育数据,建立基于数据的学校资源配置机制、决策执行机制、反馈监督机制,以及诊断与风险预警机制。为此,应提升学校治理主体的数据素养,通过完整的学校治理绩效评估,为学校办学优势、办学特色、师生发展提供实证分析,不断促进初中学校治理能力提高,推进初中学校的提质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