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 宏
今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民政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了《浙江省学生资助对象认定办法》,提出“健全完善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和应助尽助”,这对学校资助工作来说是新挑战。就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破解的方法,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员。
受访者认为困难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政策认识不足,有各种顾虑,没有主动申请,“政策的阳光没法照到需要的学生”;二是受助学生精准认定难度大,缺少有关的数据材料;三是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不足,专业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按照应助尽助和精准资助的要求,已形成较为完备的资助政策体系。高校更好地实施这些资助政策,以及合理分配好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各类资助资源的前提是,要精准做好学生资助对象认定。”浙江工业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叶爱芳说。2018开始我省取消了家庭经济困难认定需回家庭所在地相关部门盖章证明的要求,改为学生自主承诺。该项政策基于信任在先,让学生“少跑腿”,但对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而言,如何核实学生填写信息的真实性,如何明确学生是否需要认定和认定等级,都存在一定难度。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省份,也增加了精准认定工作的难度。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学工部干事陈向丽说,精准认定受助学生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并不怎么困难也来申请困难补助;反倒是有些真正困难的学生,出于自尊,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家庭困难,反倒不愿意申请。更难的是人手不足,规范完成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审及各类信息的上报就使工作量趋于饱和,很难有余力开展其他方面的帮扶。
新阶段资助工作已经由保障性资助转变为发展性资助,如何丰富资助工作内涵、建立资助育人体系是个全新的挑战。“开拓发展性资助育人项目,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开展精准资助,尤其是做到育人育心相结合,真正通过资助达到育人效果是工作的难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夏朝霞认为,要在解决资助对象生活困难前提下,关注学业困难和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真正让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健康全面发展。
“去年,浙江省资助资金一共76亿元,这不是小数目,资助工作政策性强,对专业要求高。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目前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不够,且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做好这个专业工作。”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学生资助工作部副主任孙卫芳告诉记者,“资助工作不同于普通带班学生的日常管理,考验教师实际开展工作能力,特别注重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要把握保护学生的隐私和信息公示之间的平衡很难。”
浙江财经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吴少鹏认为,要关注发展性资助活动开展时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活动的实效。“要提高学生认识,让学生有尊严地接受常规性资助,有收获地参与发展性资助,这需要专业人员的引导。”他希望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可以走专业化道路。被采访者建议,进一步落实有关文件规定的1∶2500的比例配齐配强专职资助工作人员的要求,朝着“编制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的方向,进一步夯实资助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机制保障。
在大多数专业人员看来,眼下要破解这些工作难点、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建立全省大数据共享平台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中国计量大学学生处副处长黄燕建议,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结合大数据管理,实现资助对象精准认定;对标打造“重要窗口”,贴近受助学生实际困难和发展需求,积极完善资助需求精准发现机制、资助策略精准适配机制、资助成效精准评价机制,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夏朝霞认为,要开发发展性资助平台和项目,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平台开展隐形资助,一方面用信息手段监督工作,开展精准资助,另一方面对资助对象进行跟踪了解,对资助效果进行及时评估和反馈。
德清县教育局副局长朱云芳建议,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非常必要,一方面要整合教育内部的学籍管理、教育资助、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等领域相关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采集,权限管理,分层共享;另一方面,要打通教育与民政、人社、公安等部门相关平台的数据接口,实现资助对象信息自动比对,多方联动,确保“应助尽助”。对于学校认定的二类群体,依托大数据,通过平台资源自动抓取医疗、家庭经济等关键数据,能通过数据证实的困难群体就通过线上审核;确实存在认定困难的,再由学校上门了解情况并认定。如此,既能减少教师教学外的工作量,保障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又有利于保护学生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