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 恒
前不久,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举行。会上,《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作为“四新”建设的重要一环,新文科建设被寄予厚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会上强调:“新文科不是新旧的新,而是创新的新,要走一条新路,下一盘大棋。文科教育必须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自新文科概念随“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以来,我省高校相关院系针对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有过哪些“先手棋”,未来又将“落子”何处?对此进行了一番了解。
走出传统“三分地”,多学科相交融
在法律领域,人工智能会掀起多大的风浪?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日前举行了一场法律合同审查人机挑战赛。人工智能“律师”1分钟内就完成了5份包含百行文书的合同的审核运算,再由专业人士对审核结果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最后,人机协作的效率胜过资深律师团队,拔得头筹。“法律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实验,更是现实。”比赛现场,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朱新力表示。
“人工智能可以有效辅助法律工作,将专业人士从大量事务中解放出来。我们希望法学专业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善用人工智能,成为技术的主人。”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跃军告诉记者。宁大法学院正在酝酿将法律人工智能作为专业的第5个培养方向,并增加人工智能司法辅助系统操作的实验实训环节。在何跃军看来,学科交叉、成果交融将是文科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学院从2018年开始,设置了包括经济、管理、外语等其他学科类别共计12个学分的选修课程,学生需修满其中6个学分。
在文科学生的知识谱系中,传统的学科界限正在变得日益模糊。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5年前开始,在属于艺术学范畴的戏剧影视类专业课程里新增了人文写作、古典文学、社会调查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像社会调查这门课,其实对学生确定剧本创作的选题很有帮助,能让作品更有真情实感、有现实基础,也能启发他们通过调研,去了解影视市场的需求。”该院副院长余韬说。浙江工商大学也在学校的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中,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文社科和通用知识等与商科专业知识一道列为数字经济时代学生必备的知识。
文科教育的融合发展趋势也促使高校加快了优化专业架构的步伐。浙江财经大学一方面积极兴办将经管与大数据结合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融合经管与数学的金融数学专业等,另一方面也计划融入物联网等新技术元素,来改造物流管理等专业。“未来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更多交叉复合,比如文科和理科、文科与工科,以及文科内部人文与社科之间。”浙财大教务处处长李政辉介绍。同时,学校将建设更多原本处于学科边界的“链接课程”,这类课程将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执教。负责链接课程“人工智能实践:数字经济应用实践”的人工智能专业主任刘亚楠介绍,这门课程之后或将迎来包括经管类专业在内多个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也更具复合性。
聚焦专业命题,更新教学路径
在“四新”建设当中,新文科面向的对象尤其多样、复杂。“文科占学科门类的三分之二,占专业种类和在校学生数的半壁江山。新文科建设不仅影响文科自身、影响理工农医教育,更影响高等教育全局。”吴岩指出。正因为如此,《新文科建设宣言》也特别强调,新文科建设必须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结合行业领域特定问题,坚持分类推进。
比如,浙商大就将实验、实习、实训视为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学校集聚校内外资源,计划打造一套“矩阵式”产教融合生态系统。这套系统能为多达12个相关专业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实训内容。未来,该校经管、法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学分将至少占总学分的五分之一。浙师大文创学院则根据影视行业的特点,建设了近10间师生研创工作室,与专业课程群进行对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都尽可能纳入到工作室的实践中。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团队合作项目中锤炼专业技能。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力信息技术手段,让传统文科教学焕发新的活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上线了一门利用虚拟仿真来教授古代山水诗的课程。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与诗人“对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出诗人心目中的美丽山水图景。项目负责人、人文学院副教授洪之渊表示,运用新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弥补传统教学“意境体验”不足的缺陷。该门课程最近还被认定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在浙大,学生可以在引自美国哈佛大学的VR考古课程中,借助头戴式VR交互设备,前往埃及金字塔的考古挖掘现场。同时,浙大也在积极建设基于文物数字化资源的原创VR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