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徐德飞 余利军
日前,常山县向社会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幼儿园55所,在园幼儿9055人,专任教师540人,教师持证率为92.1%,普惠性等级幼儿园占比90.91%,优质园在园儿童覆盖面为62.56%。
按照《常山县发展学前教育第三轮行动计划(2017—2020年)》,到2020年,该县等级幼儿园比例达到90%,其中省一、二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60%,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超过85%,教师持证率达到95%。
刚刚过去的2018年,常山县提前完成了预期任务。据了解,这得益于该县政府、教育局精准发力,致力于做好学前教育的“加法”和“减法”两篇文章,大力扩充优质幼儿园,减少小规模薄弱幼儿园、教学点,取缔无证园。
优质幼儿园扩充扩容
受历史原因影响,常山县学前教育起点低,底子薄,多年来存在着“两多三低”的问题:无证园多,小规模薄弱园多;公办园比例低,等级园比例低,专任教师持证率低。对此,常山县政府近些年先后出台了《常山县幼儿园扩容工程和薄弱幼儿园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常山县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管理办法》《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各乡镇(街道)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政府主导地位,保障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与新建住宅小区实现“四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常山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财政资源保障力量有限。”常山县教育局幼职成教科科长徐群英说,根据实际情况,常山县采用“省市资金争取一点,县级财政补助一点,民间资金投入一点”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安排资金。
近两年,常山城区先后新建、改扩建6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其中4所已投入使用,新增优质学位1440个,实现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100%覆盖,共计投入资金6300余万元。而在乡村,该县更是一连新建、改扩建乡镇农村幼儿园9所,新增优质学位1470个,投入资金超过4100万元。
2018年9月,迎来两孩政策放开后的第一个入园高峰。在多地面临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大部分幼儿园拥堵的情况下,常山县幼儿园显得相对从容,近两学年投入使用的13所幼儿园中,尚有9所还存在1~3个班不等的学位空余。结合两孩政策以及户口政策调整因素,该县早在2018年6月就开始着手制定2018—2035年学前教育专项布局规划,其中,仅在2019—2022年,该县就计划建设幼儿园22所,城区7所、乡镇农村15所,共计划新增优质学位5280个。
小规模薄弱园有序减少
从2018年3月开始,常山县启动了全面调研学前教育工作。县长和分管副县长几乎走遍了全县所有幼儿园,针对学前教育整治提升问题列出了“两张清单”——10条保障底线的硬件标准和70多项整改要求。
随即,常山县政府成立两个督查小组,赴全县14个乡镇(街道)共37所薄弱幼儿园进行专项督查。与此同时,常山县教育局的4个专项督查小组,围绕着校园文化、校园安保、教师待遇、教师配备、收费公示、保育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内容,逐条核实、逐园帮扶,指导33所三级园和准办园提升办园质量。例如,常山县天马街道协同常山县江滨幼儿园就办学规范、安保情况、校容校貌进行专项检查,并制定整改时间表和路线图;招贤镇、球川镇等乡镇(街道)将小规模薄弱园设为二级园或三级园的教学点,强化小规模薄弱园办园规范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该县通过“改造提升一批、降格处理一批、整合撤并一批”的方式,有效减少了薄弱园存量。徐群英介绍,一是乡镇、教育部门合力,政府以交办单的形式与乡镇(街道)签订责任状,明确各乡镇(街道)整治工作要求,县教育局根据每所幼儿园办园现状、所在区域位置,采取“一园一策”的方式制定整治措施,并合理推进整改提升;二是督查考核推进,县政府对小规模薄弱幼儿园整治情况进行定期通报督查,督查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三是资金政策引领,制定《常山县小规模薄弱园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修订学前教育奖补资金政策,对主动配合完成小规模薄弱园整治,通过改造提升达到相应等级标准的幼儿园给予资金奖励。
“据统计,全县至今已减少小规模薄弱园46所,其中改造提升26所,合并或停办20所。在学前教育扩容改薄工作中,全县一盘棋,既做‘加法’又做‘减法’,努力做到精准发力,成效显著。”常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专职副主任唐金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