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青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重庆的全国人大代表李绍玉带来了《关于在小学中学课程中增加生活课的建议》。李绍玉说,眼下有的中小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柴米油盐”的生活常识十分陌生,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今后步入社会也很难独立。她建议,应该有更多的中小学开设生活课程,国家层面由教育部组织专业人士编制中小学生生活课教材,并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一时间,对于生活课进校园的可行性引来很多热议。记者就此话题征询了省内多位中小学教师,得知我省不少学校已经率先在校内推出了生活课程,其中不乏省级精品课程,比如绍兴市柯灵小学的“多彩生活”课程,义乌市经济开发区学校的“生活技能”课程等。
义乌市经济开发区学校的“生活技能”课程分为“家庭理财”“生活小窍门”“自我服务”“生活习惯”“生活规划”“交际礼仪”等,是将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地方文化等课程进行整合形成的。教导主任何奇斌说:“生活课程除了能够锻炼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品质之外,还能融洽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
“鞋带松了自己系不好,吃饭的时候饭粒撒满地……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生活能力薄弱不以为然,认为等孩子长大了就会好的,殊不知很多自小开始的习惯却终生难改。”海宁市紫微小学校长徐晓良说,这些现象的背后固然有家长纵容的原因,却也体现出学校相关课程和教育的缺失。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习惯养成和行为模式形成的黄金时期,因此许多学校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打下生活教育的扎实基础。紫微小学从一年级新生进校时就推行生活类入学课程,涵盖了“融入集体”“文明礼仪”“学会自理”“学会学习”四大系列18个课时,全方位对新生进行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集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受到了年轻家长们的欢迎。
然而,也有不少教师表示,生活本身就是一门“大课程”,校园里无处不在,并不一定要单开一门课程才能实现教育。他们认为,在现代教育思维下,不能觉得什么事情重要了,就一刀切地开设什么课程;不能简单地依赖“加法”思维,也要会做“减法”,懂得“合并同类项”,只要让学生爱生活、懂生活、会生活,就实现了生活教育的目的。
海宁市狮岭学校教师王月明建议教师把生活的情怀融进平时的教学中。“比如春天来了,带学生去田野间赏花或者山间采茶,这就是一堂很好的生活课;再如学生早上进校师生互相问候,中午吃饭知道要洗手和排队,下午放学打扫完教室再走,这些都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学会生活,接受起来毫无压力。”王月明说,学校要挖掘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生活习惯进行引导,低年级要会生活自理,高年级培养开拓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能发现生活本质的快乐。
杭州滨兴学校教师姚贺国说,中小学的生活课其实也可以像德育课程一样,融合在其他各种课程之中“润物无声”,“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以设置认识红领巾、清洗红领巾等内容,六一游园或者集体露营时安排折衣服、叠被子、缝纽扣等生活技能比武等活动,这些并不会额外地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反而因其形态丰富,颇受学生欢迎”。
“是否设立生活课,本身只是一个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可以通过志愿者活动、拓展活动、研学活动等将之变得多元化,把生活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衢州市仲尼中学副校长方静说,“就现阶段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开设生活课需要专业的教师团队、配套教材以及适合各年龄层的实践基地,这对部分学校来说,缺乏条件行之不易。事实上,只要学校有计划、有目标、有理论、有实践,生活课的形态可以千变万化。”
在采访中,也有教师提出这样一种顾虑:教孩子生活常识,本应该是家长的事儿,如果都让学校教师来承担,有越俎代庖之嫌。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教师们认为,对于生活的教育,不能简单地把校内和校外划分开来,也不能明确划定教师和家长的职责界限。“生活教育课程实施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家长联手,因为教师和家长本身就是学生生活学习的榜样。”绍兴市柯灵小学校长金华星说,“教育部门可以给家长编制一些生活教育的课程、纲要和教材,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加大这方面的规划和指导。”
永康中学教师杨铁金提出,生活课有必要也应该让家长参与进来,开展诸如家庭农场、亲子厨房等活动。“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年轻家长自身缺乏家庭日常生活实践,自己都做不好,何以教孩子?因此,政府、社区以及家长学校也可以适时开展一些技能比武、知识竞赛等,促进新一代家长增长家庭生活知识与能力,从而提升下一代的生活常识与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