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平 通讯员 余利军
兰馨苑、茶韵馆、最美纪念林、小班化教学……得益于办学环境越来越好以及师资力量的增强,不少家长打算让孩子9月“回流”到开化县齐溪镇中心小学就读。校长吴章德说,个中变化主要缘于县里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以下简称两类学校)的重视与支持。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开化县农村在校生数量急剧下降,且留守儿童占比高。全县42所小学中,有8所100人以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27所乡镇寄宿制学校。这其中,15人以下的微型学校就有8所。
“振兴乡村教育,必须要办好两类学校,而两类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该县教育局副局长余佑红说,开化的主要做法是让乡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从而助推一所所村校实现“蝶变”。
教师进不进得来,编制是最大的瓶颈。目前,很多村校都存在编制紧的问题,有的学校一位教师要任教多门学科,工作量大,疲于应付。所以,在教师配置上,开化尽力为两类学校松绑。除按照师生比配备教师编制外,还把学校的实际需要、班师比、校师比等纳入其中。去年,该县教育局还将60个“周转编制”(提前使用一年内即将退休教师编制)全部用于两类学校,确保全县200人以下的学校按班师比1∶1.6配置教师。
师资不仅要配齐、配足,还要配好。从2014年起,该县委托衢州学院每年定向培养20名小学全科教师,毕业后全部安排进入两类学校任教。2017年以来,依托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县教育局又从开化县实验小学、北门小学、天地外国语学校等“龙头校”,源源不断地向两类学校输送优秀教师。
去年,原本在县实验小学任教的吴章德和汪玉洋双双来到齐溪镇小,分别出任正、副校长。去年8月,从全科教师专业毕业的陈荣、周华萍也充实到了该校的教师队伍,把学校的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都撑了起来。“师资强了,教学质量就会稳步提升。”吴章德自豪地说,此前学校还获得县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增量第一的好成绩。
国芯希望小学所在的林山乡菖蒲村有着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3年前,陈向航通过公开选拔,走上了该校校长的岗位。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将蚕桑文化植入课程,特色越来越鲜明,一改“小而弱”的面貌,逐渐变成“小而美”“小而特”。去年,国芯希望小学获评省“三育人”工作先进集体,陈向航本人也入选教育部首批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与此同时,开化还“借智借力”,深化与绍兴、桐乡的对口支受援,与杭州市上城区携手打造山海协作教育合作样板,推进合作办学、教育视导、教师培养、友好结对、协同教研等项目;引进了13个特级教师工作站,成立域内42个特级教师、市县级名师工作室,实现了两类学校全覆盖。虽然距县城较远,但齐溪镇小的教师通过同步课堂,足不出户就能参与到“洪根花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中去。数学教师张优艳说:“自从有了引路人,业务上娴熟了不少。”
要让教师扎根两类学校安心教学,相关保障机制就得跟上。这些年,开化县实施了委培工程蓄才、骨干工程育才、温暖工程留才等三项工程。统计显示,每年发放的农村特岗津贴、寄宿制学校教师加班津贴就超过400万元,惠及350余名农村教师;县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奖励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支教的优秀教师、校长。此外,乡村教师职称评审、表彰奖励倾斜政策,农村教师沐浴房、假日厨房、彩虹工程、教师驿站等温暖工程的实施,大大增强了乡村教师的岗位吸引力及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