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丹
在刚刚过去的小长假,博物馆之旅成为亲子活动的热门选项。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及家庭开始重视博物馆丰富的教育资源,利用其教育价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然而,对很多学龄前儿童来说,逛博物馆往往是在成人的带领下走马观花地逛一遍,他们从中获得的实际经验和知识十分有限。该如何引导家长和幼儿利用好博物馆这一“活教材”,让幼儿真正会“逛”博物馆?记者采访了有关教师。
4月,正值茶园飘香,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杭州市紫阳幼儿园的孩子们必到的打卡胜地。不同于以往的逛一逛、看一看,该园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协作、互助探究等形式,引导幼儿在畅游博物馆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在走进博物馆之前,教师们以“茶叶博物馆里有什么”为问题驱动,组织幼儿进行调查,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幼儿引发了一场关于“参观茶叶博物馆需要准备什么”的话题讨论。有的孩子认为要带上手机,通过拍照来记录自己的发现;有的孩子觉得要带上画板,把看到的画下来;有的孩子提议要去茶园野餐……“我们将孩子的猜想和讨论呈现在主题墙与区域游戏中,引导他们自主设计制作《茶博一日游指南》,内容包括准备篇、安全篇、路线篇等。”该园教师蒋业说,在游览参观后,幼儿园还会开展后续活动,让这本关于茶叶博物馆的指南更有“干货”。
今年1月,杭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举办了该园第三届博物馆之旅课程分享会,活动现场展示的是大班幼儿整整一个月的场馆学习成果。孩子们用自己的作品——绘画、泥塑、扎染等,表达自己在博物馆之旅中的发现、探索和收获。园长冯伟群介绍,过去3年,该园将杭州本地的博物馆资源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形成了打破幼儿园围墙的博物馆课程。在她看来,幼儿是博物馆城市文化吸纳传承的较好群体,但要向他们“植入”如此厚重的文化元素,需要教师花不少心思去策划。例如,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及探索发现等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手段来对幼儿进行引导,当孩子们带着满满的好奇心走进博物馆时,其学习兴趣就被大大地激发了。据了解,为了搞清楚“伞是怎么来的”“伞的骨架是怎么做的”“制作一把扇子有多少个步骤”等疑问,孩子们曾经有一个学期去了8趟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依托幼儿园周边丰富的场馆资源,杭州市陶子幼儿园近年来也逐步构建了博物馆课程。该园以中国丝绸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帮菜博物馆等为主要实践基地,旨在让幼儿从小就感受到杭州这座历史古都的文化魅力。在课程推进过程中,该园采用反复走进实践基地的方式,从第一次走进开始初步了解、产生疑问,到第二次走进解决问题、产生新疑问,再到第三次走进寻找答案……幼儿的经验与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他们发现了周边未曾关注过、探寻过的事物,如博物馆的历史积淀、白塔公园的古今变迁、水澄桥的迎来送往、八卦田的季节更替等。
记者发现,幼儿园在开展博物馆课程或是相关主题活动时,家长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正如冯伟群所说,利用好博物馆这个“活教材”是促进课程观、教育观转变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构建教育循环圈的一个选择。
江山市江滨幼儿园教师刘华良认为,家长陪伴孩子走进博物馆,并非简单地靠参观次数或博物馆的等级来体现,而是家长要有所准备:首先,家长自身需要提前对博物馆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参展内容、参展规则、参展路线等信息;其次,结合自家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博物馆,如专为儿童设计的儿童博物馆,或是能引起孩子兴趣的美术馆、自然博物馆等;再者,家长需提前告诉孩子即将要去的博物馆,并提供相应的画刊、影片,或是浏览博物馆官网,让孩子对将要参观的博物馆有个基本了解。“在准备过程中,亲子可以一起策划,共同规划参观路线和选择参观内容。”他说。
“参观结束,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分享自己在博物馆的所见所闻。”武义县壶山幼儿园副园长吴嫣洁建议,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不能仅仅止步于“逛”,还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也就是说,我们要引导孩子把博物馆学习‘带’回家。”该园教师邹旭红补充道,“孩子的学习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并且可以从一个兴趣点延伸开来,激发无限的学习潜能。我们成人需要做的,就是从孩子的视角重新去观察这个世界,不以自己已有的认知来限定孩子对世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