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写作

网友投稿  2019-05-17 08:08:08  互联网


□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朱华贤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写出的文字主要是给别人看的,人家读你的文章,是信得过你,是想从你的文章中汲取智慧。假如你漫不经心,敷衍了事,甚至信口开河,那岂不是误人害人?作为语文教研员,笔者平时经常接触到教师们写的论文和随笔之类,感觉有一些教师在写作态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引以为戒。

一是随意编造数据。事实胜于雄辩,文章中引用具体数字,能增强观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但数字的来源必须可靠,或是根据客观材料统计出来的,或是经过科学调查获得的,或是权威部门发布的,而不是“毛估估”,更不是凭空想象。可是,教师的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数据缺乏科学性,有的调查范围太小,有的仅依据偶然遇到的一两个事实,有的则完全是作者编造的。这怎么能让人信服呢?

二是判断主观任性。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甲和乙构成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具有判断性质的说法,在行文中应当慎之又慎。下笔时,必须再三思考:我这样判断有依据吗?会不会过于草率和武断?会不会不够严密?有没有漏洞?然而,有的教师就是做不到。比如有的文章作者评价某教师“浅陋”,理由是教师“只看到一篇文章的个性,没有看到共性”,只看到个性就是浅陋吗?再比如有的文章作者指斥“现在的语文试题偏重语言化、理解化和主观化”,这个断语本身既文辞不通,又主观随意。

三是引用信口开河。引用权威言论,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须的,它有利于增强论证的力量。但引用必须准确和规范,不能只凭记忆,更不能张冠李戴。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关于“教材”的名言,被无数次引用,却有各种版本:“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教材是个例子”……虽然只是个别文字有出入,却是责任心缺失的表现。

其实,叶圣陶的原话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引用时,一定要认真核查,力求一字不差。

“内容东西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句话也经常被引用,但是谁说的?笔者就看到过好几个主人,有的说是歌德,有的说是莎士比亚,也有的说是雨果……真的应该去核对一下。

还有出处的表述同样应当准确和规范,比如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就很混乱,有《新课标》《语文新课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等,五花八门。

细节决定命运,态度决定质量。要么不写,要写,就必须端正态度,科学严谨,每一词每一句都要反复推敲。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8-10/xw_5637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