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建
近日,江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通知》,要求省内11个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常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试点。对此,网友褒贬不一。
按理说,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高校图书馆集中了国内外最前沿最先进的学术资料,有着社会上的图书馆所无法比肩的优势。高校向社会开放图书馆,便于给公众提供学习充电的机会,有利于资源的充分使用,有助于培养全民阅读意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可以说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
公办高校享用了大量税收和公共财政资金,在优先保证在校师生的学习、科研、学术所需基础上,将图书馆资源向社会适度开放,也是在尽服务社会、共享资源的义务。然而,高校图书馆开放不能看起来很美,毕竟真要向社会开放,客观上还存在着不小的困难。
首先,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图书资料须先保障高校师生的借阅需求,然后才能有限度地去服务公众。换句话说,高校图书馆为师生服务是其“主业”,向社会开放充其量算是“副业”。
其次,高校图书馆的阅览室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资源本就紧张,阅览室一座难求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每逢期中、期末考试,情况更是如此。如果向社会开放,持续增加的人流将会带来更大冲击,这对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势必造成不良影响。
再次,向社会开放不仅会增加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量,还存在安全风险。对外开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图书的维护、管理的成本会大大增加,加之社会上鱼龙混杂,在图书馆这个供高校师生读书治学的地方,外来人员一旦无序进入,如何保障学校师生安全就成了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那么,高校现有的安保设备和水平能否保障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呢?
从实践来看,各高校大多以图书馆为平台,有选择地接纳社会组织参观学习,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活动、读书公益活动,举办论坛、讲座,联合开展公益文化活动等,并没有让市民和高校师生享受“同等待遇”。这样看起来,要真正盘活、激发高校图书馆资源,做到书尽其用、书畅其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资料的科研、史料、知识价值,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比较而言,加快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加快高校数字图书馆移动端开发,打造方便快捷的移动阅读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图书资源的对外开放,倒是比较务实、高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