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习立体栽培
吕晓男在向师生介绍数字农业
学生利用午休时间养护及记录
□ 池沙洲 文/摄
“哇,这里的葡萄有200多个品种呢。”
“原来立体栽培的架子是这样搭的,赶紧拍下来。”
“连西瓜也长在架子上,每个都用尼龙网兜挂着,成熟以后这样直接拎走吗?”
……
一进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杨渡基地,杭州第六中学的师生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不仅向数字农业研究所所长吕晓男提了一连串问题,连挂在墙上的实验记录表也不放过。专业的育种和栽培方式是怎样的,科学试验要考虑哪些条件、设计哪些步骤……师生们对每一个细节都感到好奇,拼命把知识装进脑子里,记在本子上,摄入手机中,带回去研究借鉴。
据杭州第六中学“STEAM+农业”项目带队教师夏克锋介绍,学农社团每学期由学生自主报名组建,目前已经是第四期了。从本期开始,社团活动中引入了STEAM课程元素,形成了“STEAM+农业”的新概念。
近两年,一种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智慧农业”课程开始流行,农业也成为STEAM学科家族中的一员,使得这个跨界融合的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多元化。
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在于:它不限于世代相传的看天吃饭的田间经验,而是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于一体,实现农业的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智能预警、智能分析等精准化管理模式。
而“STEAM+农业”课程与传统的学农活动的区别在于:它不限于让学生体验简单的种植和养护,而是突出跨学科、实践、创新的目标,通过相关软件和智能设备,引导学生在“玩跨界”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农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例如,有一道很多人都有可能遇到的难题:暑假期间,全家要出去旅游15天。家里的绿植无人浇水,必然枯死。请钟点工要花钱,请亲友帮忙照看,会占用亲友的时间。为了一点廉价的植物,似乎不划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此时,学过“STEAM+农业”课程的学生就大显身手了,他们用湿度计、小电机、可乐罐、塑料管等材料,自己制作一个自动灌溉器,定时定量给家里的绿植浇水。
为了实施“STEAM+农业”课程,杭州第六中学利用校园的边角空间,开辟了一块“智慧农业科研基地”,包括生态农业园、种子培养室、科普展览室等,占地140平方米。
据悉,这是浙江教育出版集团“STEM未来计划”团队搭建的课程平台,整个课程分两学期实施,结合初中科学教材中关于植物探究的内容,研发了种子、栽培、灌溉等主题,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研究所专家的引领下,为学生提供了行为支架和评价支架。
例如,记者看到,油菜花(120株)一项,在手册上规定了实施环节:种子放在约30℃的温水里浸泡约5小时,捞出后放在温室中,当有一半露白即可播种;土的厚度不要过3厘米,盖上一层干草用水浇透。
今年开春,第一批种子已经播下去了,包括辣椒、小番茄、黄瓜、茄子、秋葵、冬瓜、南瓜、马铃薯、茭白、丝瓜、黄豆、豇豆、花生等十几个品种,不光有蔬菜瓜果,还有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红薯,甚至还挖了一块小小的水稻田,学生们亲手插了整整齐齐的一畦秧苗。
由于场地有限,每个品种只种几株,每周三下午第一节课是活动时间,学生们利用午休和放学后的时间,为农作物浇水、施肥、除虫、除草,做常规的观察记录。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信息技术教研员方顾表示:“未来,基地将面向公众开放,成为全区学生的智慧农业学习中心。”
目前,“STEAM+农业”仅是一个社团课程,并未向全校学生普及。指导教师夏克锋向记者阐明了“主食”和“零食”的关系,他认为初中科学学科是学生的“主食”,而STEAM课程是“零食”,很多学生都是抱着“玩”的心态来参加学习的。“零食不能当饭吃,如果说在STEAM课程学习中受到启发,从而促进科学学科的学习,这是有可能的,但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初一(3)班学生陈鹏冀却感觉对科学成绩的提高有帮助,因为学习STEAM课程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我是觉得好玩,才选报了这个社团,但每人只能学一个学期,下个学期我得退出,把机会让给别人。”陈鹏冀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