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峰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日前对1973名高校在校生或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真正到了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学生依旧感到在就业方面很无助,92.1%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增加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最希望得到的是职业发展、定位和决策等方面的指导。
在就业工作日益受重视的背景下,就业指导课成为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就业教育形式。它的开设与展开,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与帮助。但客观地说,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任课教师大多由学生辅导员兼任,师资专业化程度低。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工作,不仅需要从业者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他们具备比较高的专业认同,兼职师资队伍在这两个方面都很难做到。实际上,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完善的就业中心,成员普遍接受过专业培养,且队伍稳定。有鉴于此,高校需要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师资专业化水平,并专门设置一条面向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和生涯教育工作人员的职业晋升路径,以稳定和培育师资。
其次,就业指导课普遍缺乏特色,一般是针对大一新生开设2个学分的课程,且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宏观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方面。而且其他的就业指导形式主要以能满足学生共性需求的讲座、网络指导和课程为主,如职业咨询、工作坊等个性化的方式开展率非常低。就业指导不同于一般的课程,重在实践指导和针对性。因此,高校需加强个性化指导,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就业指导教育非全程化的局面需要改变。就业指导教育实际上应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着重于他们人生价值的引导、职业观念的培养等。而一些高校除了入学时的就业指导公共课程,帮助学生在毕业时办理就业手续之外,很多时候都是缺位的,由此造成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既迷茫无措又匆匆忙忙。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生涯发展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学校持续性关注跟进。针对他们的就业指导要立足于职业发展,形成早期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教育态势。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为主,使他们通过课程教育和实践模拟学习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并储备相关的求职知识,了解职场的竞争环境和发展条件;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重点加强简历写作技能的培训,以及面试具体技巧的指导等,确保就业指导教育的深入和可持续,形成学校对学生求职就业的指导全程化和贴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