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童
校门关了,家门没开,困扰家校的“四点钟难题”长期为全社会所关注。去年以来,国内一些地方陆续尝试全面推行校内延时服务,我省也在其中。根据省教育厅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全省范围内有托管服务刚性需求学生的小学都要开展校内托管服务工作。
政策推行数月后,有一些家长和学生却觉得校内托管就像一块鸡肋,部分小学参加校内托管的中高年级学生也呈现日益减少的趋势。一些下班较晚的家长还是直接选择了校外“小饭桌”,以避免孩子的“二次托管”。
各地政府和小学推行校内托管,这自然是一桩大好事:比起校外鱼龙混杂和收费不菲的托管机构,明确“不上课、不集中辅导、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原则的校内托管,给了公众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尤其是对许多普通工薪家庭来说,校内托管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孩子在这方面的相互攀比,众人莫不欢呼这项服务“来得正是时候”。
校内托管,可托更盼善管。作为惠及民生的举措,这项服务的利好一面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也需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切不可敷衍塞责、“为托而托”。各所学校有了校内托管只是其一,赢得托管好评,才是民众所愿。家长最为看中的,还是让孩子如何高质量地度过课余时光。换言之,假如校内托管只是让孩子“待够时间”,顺便完成点家庭作业,这可能并不是家长最为期待的方式和模样。
打开校内托管的善管模式,当然也需综合治理。首先,学校和教师为此要付出更多精力,其敬业和奉献精神,将实打实地体现于托管成效;其次,家长在各方面的体谅与配合,家长的态度无疑也会影响到最终的善管成色;再次,一些校外托管机构为了过上“好日子”,势必或巧舌如簧,或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想把孩子往校门外拉,这时候,就更检验家校双方互相信任的程度和监管部门敢管善管的力度了。
归根到底,想要做出校内托管的善管亮色,以及验证社会舆情的满不满意,其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就是得看看,一些人眼中课后托管的“鸡肋时间”,有没有变成了众声夸赞的“黄金时段”。由此而论,政府投入也好,举措制订也罢,还得点面结合,既要铺开“托”的服务,更要做实“管”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