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不能用成人的道德观揣度孩子

网友投稿  2019-06-21 08:08:08  互联网


□杭州绿城育华翡翠城学校 徐华芳

什么是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经常会思考这个问题。

在一次晨会上,二(5)班倪奕童小朋友讲《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给大家听,声情并茂,很有教育意义。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向故事中的小男孩学习,对小动物有爱心。

之后的一次亲子活动中,学生和家长一起体验树上穿越、做鸟巢、挖螃蟹等户外项目,我在活动方案中看到“挖螃蟹”的字眼时,心里“咯噔”一下,感觉这个环节既危险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但活动方案已定,提出异议不妥,我就没有吭声。

当天在活动现场,一位有爱心的家长说到《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提醒学生们想想该怎么做。小丁小朋友马上就问:“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抓螃蟹呢?”

我赶紧说:“这可以让我们了解螃蟹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了解之后,我们就不打扰小螃蟹的生活,让他们回到自己家去吧。”

她马上点头同意。接着,我把家长的建议和小丁的想法告诉其他学生,内心非常希望学生们能够响应,作出关爱小生命的举动。但是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仅有半数学生将小螃蟹放生,还有部分学生坚持要带回家去养。

我虽觉得遗憾,但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只能作罢。

亲子活动结束回程时,城市已在暮色中,伴随着蒙蒙细雨。大巴车一到校门口,大家就下车各自回家。孩子毕竟是孩子,刚才还坚持要把螃蟹带回家,此时早已将此事忘在脑后。看着被学生们遗弃的小螃蟹在盒子里吐着泡泡,我心里暗暗为这些小生命感到难过。

周一,班主任陈老师在群里提醒,想养螃蟹的家长可以把螃蟹领回,但认领者寥寥无几。到放学时,已有几只螃蟹不幸死亡,剩下的由小吴小朋友带到水沟里放生。事情到此似乎回到了原点。

回顾“螃蟹事件”,“放”与“不放”看似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抉择,其实是我们内心情感和价值观的体现:当我们面对弱势生命,只需牺牲一点点利益,甚至谈不上有牺牲,就能给他物以恩惠的时候,我们是否愿意施以善意的行为?

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当然愿意。”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螃蟹事件”并不陌生。

生活中很多质朴简单的道理,说出来谁都明白,但真正能践行的有几人?我忍不住问自己,我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时隔半年,当我重读这篇案例的时候,内心已经平静了许多,想法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可以理解,不能用我们的思维去定义学生。

当初选择把螃蟹放生的学生就一定有爱心?未必,或许是出于爱心,但或许是怕麻烦,又或许有的学生压根儿不喜欢螃蟹。

而当初选择不放,也不一定是缺少爱,或许他们真是很喜欢螃蟹才要带回家,又或许觉得这是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劳动成果,舍不得放。这样看来,“放”和“不放”的举动本身无所谓对错。

曾经,我以自己的道德观来判断事情的对错,而忽视了从学生的“心”出发作出判断。面对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只要教师尊重学生,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并能基于学情做出爱的举动,就是在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8-16/xw_5688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