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实训室学习温州鼓词
陈春兰大师和学生们在瑞安市2019“我们的村晚”现场表演温州鼓词
“50多岁的人台上唱,50多岁的人台下听”,这句话道出了温州鼓词的惨淡处境。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温州鼓词,曾伴随一代代瑞安人长大,以方言演唱,韵味独特。但这块瑞安民间文艺的瑰宝,也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对于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职业教育能肩负起怎样的使命?瑞安市职业中等专业教育集团学校校长谢炳冲提出:“我们有师资、有场地、有学生,何不打造个基地,把像温州鼓词一样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在他的推动下,学校整合优势资源,让“非遗”活了起来,与此同时,专业建设也喜见增量,打出一张张“金名片”。
□赵博雅 俞寅琳 汀 兰
“风和日丽好春光,遍野漫山披绿装。蜂儿忙,蝶儿忙,翩翩飞舞忙采花。有一匹小马跑得快,要去磨粉帮妈忙……”这段温州鼓词《小马过河》在瑞安市曲艺大赛的舞台一经响起,就获得了观众的掌声。
表演者蔡雨彤来自瑞安市职业中等专业教育集团学校,她在舞台上的惊艳亮相,婉约唱腔,让人感叹,“这个金奖实至名归!”
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怎么会和近乎失传的温州鼓词结缘?原来,她的背后有一支强大的学校团队。瑞安职教集团校从2014年就成为了温州鼓词传承教学基地。多年来,学校坚持挖掘和发扬这门“非遗”技艺的内涵,将“非遗”传承和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学校2016年被授予“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2017年度又成为温州市优秀非遗传承基地、2018年陈春兰鼓词工作室更是申报成为浙江省“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在今年5月的全国职教活动周上,瑞安职教集团校“非遗”传承案例“浓浓乡音育校园 琴声鼓韵唱新篇”还受邀进行了展示,大展浙南文化风采。
弦歌不辍,砥砺前行。瑞安职教集团校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技艺活态传承之路。
“非遗”传承,乘上专业的东风
“我们做鼓词的,没有什么专门机构,我们的协会架构也比较松散。但是我和陈春兰老师越来越有一种感觉,想着要找个方式,把温州鼓词传承下去,这么好的艺术,断掉就太可惜了!”黄良福是瑞安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鼓词大师,谈起传承,他语气中充满了担忧,但一直苦于势单力薄,没有办法在社会上唤起鼓词的吸引力。
2013年,瑞安职教集团校校长谢炳冲找到了他:“我们考虑把鼓词和专业建设结合起来,你看怎么样?”谢炳冲试探性地问道,心中也有些不确定,毕竟这个结合谁都没有尝试过。黄良福一听,激动了,瑞安职教集团校竟然关注到了自己的“心头肉”,有了关注度,有了教师、学生,学校又能提供相应的资源,岂不妙哉?
将专业建设与温州鼓词联系起来,虽然前人没有提过,但其实并不牵强。地处瑞安市的瑞安职教集团校,因为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天然受到鼓词文化的浸染,又因教育所特有的一份敏锐,很早就意识到这一“非遗”项目面临的困境。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也为了在专业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学校开始探索“非遗”和专业的结合之道。
服务人的发展、服务社会发展本就是职业教育的两大使命。温州鼓词作为民间文艺的一抹妍丽,自然有着非凡的社会价值,从这个层面来说,职业教育来扛起这个使命,责无旁贷。
谢炳冲暗自思索,哪个专业能够“嫁接”温州鼓词?他首先想到了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地方特色课程“瑞安童谣”,它是世世代代瑞安人流传下来的一种口头文学。和温州鼓词一样,使用的也是方言,因此,两者也可算作一对天然的姐妹花。经过几轮专业论证和学术探讨,学前专业最终被认定为是最适合与温州鼓词相结合的专业。“温州鼓词的演唱包含语言基础和发声两部分,语言基础主要是以瑞安方言来演唱和表达,这和学前专业开设的口语和歌唱的发声方法是相通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李海霞将两者的相同之处一一道来,“我们把鼓词和学前教育专业尝试结合,也考虑到这个专业的学生音乐素养好,有声乐舞蹈基础,接受上会比较快。”
在可行性充分的基础上,学校开始探索怎样让专业建设与“非遗”传承实现珠联璧合。“温州鼓词演唱时一个人要呈现不同的角色以及不同场景的表情,这和学前的舞蹈表演是融会贯通的。”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吴海武看来,温州鼓词演唱还要具备基本的曲谱认知能力和视唱的音准及正确的节奏能力等,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基本技能。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色,教师们从曲谱、声乐、舞蹈、舞台表演等方面,系统探索着学前教育专业传扬温州鼓词的“非遗”与专业结合共赢途径。
专业建设,在“非遗”传承中品牌化
将“非遗”和专业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促进“非遗”的传承,另一方面更打出了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品牌。现在一提起瑞安职教集团校,许多当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温州鼓词。“温州鼓词已经成为学校的‘金名片’了!”瑞安职教集团校副校长陈海斌自豪地说道。
的确,特色专业建设与“非遗”传承的并行之路,瑞安职教集团校瞄准得早,发力得准,突进得猛,近年来硕果累累。多年的实践中,瑞安职教集团校“摸着石头过河”。从2016年开始,学校就将“非遗”传承作为特色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开展“非遗”驻校园,以点带面,形成效应,在履行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责任的同时,以“非遗”项目为抓手,加快学校特色专业的品牌化建设。
“飞云江畔面貌新,春风着意百业兴,人杰地灵风水好,文化古邑出名人……”这首鼓词《瑞安好风光》瑞安人耳熟能详,创作者是陈春兰。
陈春兰是温州鼓词著名演员,也是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她17岁登台演唱,是温州市第三批“非遗”传承人。2013年温州鼓词进校园,瑞安职教集团校聘请陈春兰大师担任校内鼓词课程的授课教师。“为了更好地推进‘非遗’传承,学校成立了陈春兰大师鼓词工作室,让‘非遗’传承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谢炳冲说。
“实训室是现成的,但是条件并不理想。陈春兰大师来到学校后,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学校把牛筋琴、琴架、鼓、板都升级了,我们学习也更有动力了。”蔡雨彤对学校提供的硬件支持很是感激。此外,瑞安职教集团校也提供专门场地供鼓词学社开展训练与研讨活动,为教学和作品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工作室创作的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的鼓词作品,多次下社区展演,也在瑞安市“村晚”、“温州鼓词进文化礼堂”系列活动中得到观众的一致肯定与好评。学生们生动的笑脸、过硬的表演技能,也让瑞安职教集团校的“非遗”特色在社会上打响了。
学校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文化内涵提出精准要求,随之完善课程开发、促进课程实施,使之真正成为有“非遗”专业背景、知晓“非遗”文化故事的专业人才。
就温州鼓词而言,目前学校正在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以及配套视频、音频与辅助文本材料的开发。温州鼓词依赖口口相传,唱词、曲谱大多是零散的。学校以陈春兰大师为核心,组织师生团队,将这一技艺文本化、图像化和影像化,加快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提高教学的效率。“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更规范化一点,也想把一些珍贵的作品保留起来。我们专业的翁文经老师,在作曲方面非常专业,尝试把这些唱的东西记录下来,因为鼓词没有曲谱,就用简谱记,接下来想把它做成校本教材。”李海霞认为规范化、课程体系化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聊到此处,黄良福特别补充说:“也算是一种史料搜集的性质吧!这个项目我们已经开始启动,教材很重要,有了教材,我们希望将来老师看到书之后,一看就知道怎么教,这样也就不再是单兵作战了。”
我们看到,对于“非遗”文化,瑞安职教集团校并没有满足于一成不变地承袭传统,而是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活化传承的基础上,多措并举,致力于形成自己的专业气候,在成为专业领军者的道路上昂首阔步。
文化浸润,发挥“非遗”育人价值
传承与发展,根本都在于“人”。人才培养,是为根本。瑞安职教集团校希望传承“非遗”的同时,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抒发家国情怀,带给学生思想、精神上的文化浸润。
在瑞安,几乎每位老人都对鼓词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过去,中老年人都喜欢听鼓词唱片,特别是在乡村,遇到重大节日还会请唱鼓词,甚至有时一唱就是一星期。唱心曲,唱民生,唱生活的喜悦与奋进。
“温州鼓词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通过鼓词艺人的传唱,对生活在温州市井闾巷的布衣商绅、耕作在山野田园的农夫村姑,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和取舍上,有着直接而有效的教化作用。”陈春兰在谈到鼓词的文化价值时曾提出,这种自然的亲近感,无可取代。
大师团队有步骤、有计划地带领社团学生进行剧目排练,希望学生在展示自身人文艺术修养的同时,承担起保护温州鼓词艺术瑰宝的责任。“我们希望能够充分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把优秀的家乡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让社会更多的人去了解、认识、关注鼓词文化与技艺。”陈春兰大师说。
“学校的第一场鼓词报告会,就吸引了五六百名师生。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次颁奖仪式,学生获得了第三届中国曲艺大赛银奖,曲目是《母爱最伟大》,学校很重视,专门在校园里给这个学生搞了一个颁奖仪式,参加活动的全体学生很受鼓舞,立刻就有100多个学生报名要学习鼓词。”黄良福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十分激动。
工作室与时俱进,时常把国家大事、方针政策,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创编,用方言带到各乡镇进行表演,比如《宣传十九大》《瑞安好风光》《五水共治》等朗朗上口的鼓词短剧本就深受乡民喜爱。这些接近群众、接近生活的鼓词作品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听鼓词、学鼓词、唱鼓词。
大师的引领、学生的努力、学校的保障,让鼓词的教育传承硕果累累。除了基地收获的集体荣誉外,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十分突出:2018年蔡雨彤的《小马过河》参加瑞安市曲艺大赛获得金奖,又代表瑞安市参加温州市曲艺大赛,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2018年鼓词社团6位学生获得瑞安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戏剧曲艺类”比赛第一名……
“艺术的熏陶,从小就要起步。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非遗’文化,这种艺术素养的培育,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对于传统艺术的社会认可度,李海霞这样表示。的确如此,如今在瑞安,很多幼儿园、小学都已开设鼓词方面的课程。而瑞安职教集团校的鼓词传承实践,除了能推动本校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外,也必将成为一个文化育人的样板,辐射区域,闪现熠熠光辉。
拓宽通道,系统培养“传承接班人”
经过几年的发展,瑞安职教集团校总结出许多鼓词人才培养的经验。“鼓词的学习周期比较长,需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积月累。一个优秀词人的成长,至少要有六七年的训练,我们的3年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校长谢炳冲分析道。于是学校就与曲艺协会商讨,怎样把鼓词传习的局面铺开,实现持续发展。“我们把民间曲艺学会的词师召集来共同探讨,把触角伸到初中,甚至小学,希望能够进行系统化的培养。”
目前瑞安职教集团校和当地许多中小学已经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鼓词大师们会亲自到学校去教学,同时培养教师。“校长给了我5个名额,如果在这些小学、初中发掘出鼓词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即使中考没有考入我们学校,我们也可以特招进校。”黄良福认为这个“特设”的机制,灵活能动,“我们不想把这个专业的出路局限于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作为一门艺术,希望它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爱好,伴随终身。”
为了营造鼓词学习的氛围,给爱好鼓词的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学校还组建了鼓词学习社团。“刚开始进来主要是看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老师会评估学生的潜质,比如声音、表演状态、肢体协调度,筛选非常严格,最后留下的学生并不是太多。”瑞安职教集团校鼓词社团负责人邵佳涵介绍。
学生们在陈春兰大师及其团队的指导下,从刚开始不知道怎么拿鼓签、三粒板,到逐渐学会敲琴、演唱,再到后面开始讲究抑扬顿挫,学着用动作、手势和演唱营造出纷繁复杂的剧情氛围。“社团每次的训练真的是非常辛苦,老师盯得很紧,但是因为感兴趣,怀着往上走的信念,大家就不觉得有那么苦,看到自己的进步,会更有动力。”邵佳涵说。
陈春兰大师曾多次提出,瑞安应该办一个鼓词学校,但是受到经费、场地的限制,这个提议还暂时没有办法实施。黄良福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虽然办学校还需要继续论证,但是我们考虑,能不能先办一个平台,让邵佳涵、蔡雨彤这样的孩子,在毕业之后依然有地方可以继续学习”。文化遗产,要由人来传承下去才有意义,瑞安职教集团校希望不只针对在校学生,更是要把文化传承做成公益事业,从学校平台辐射出去,也吸引一些中小学教师来这里学习进修,然后传递给更多的人。
瑞安职教集团校对于“非遗”的传承,特别是在温州鼓词传承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也得到了教育专家、曲艺专家和社会的认可。学校将“非遗”和专业的结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开展。从最初的竹丝镶嵌工程的引领,到如今温州鼓词传承的大放异彩,再到正处于成长阶段的旗袍与服装专业的融合,学校一步步探索专业建设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不断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
在校长谢炳冲看来,“‘非遗’传承的未来任重而道远”。除了增加社会“曝光度”,更需要吸引社会上更多的同行、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让更多的能工巧匠走进校园进行专业指导,形成协同效应,在“学—教—研—产—销”一体化的活态传承之路上再有新建树。
“非遗”的传承或许是一项寂寞的事业。但是瑞安职教集团校坚信,这份寂寞有深度,更有温度,这既是全校师生浓郁的家乡情怀、责任担当,也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份热忱。在专业建设的清晰思路引领下,在整合学校多方资源的基础上,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能重现自身的真正价值,真正得到活态传承,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以专业建设带动学校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