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了一个假期的校园,将再度书声琅琅。初秋时节,暑气未消,莘莘学子打点好行装,走在上学路上,期待着,憧憬着,新的学期会有新的收获。
“生儿虽小莫怜渠,学问工夫在谨初。”一头,父母们将恋家的孩子送到学校;另一头,迎接新生的准备已经展开。在江西会昌,一位画师正在为幼儿园绘制全新的文化墙,为校园增添明亮的色彩;在浙江台州,公安交警正对全市的校车进行安全检查,保障学生安全;在江苏淮安,新华书店的职工忙得不可开交,确保教材顺利发到孩子们手中……上学,虽是孩子们唱主角;但声声殷切的叮咛、道道关切的目光背后,连接着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呵护。从环境优化到安全保障,分工明确的机制,环环相扣的环节,都汇聚着庞大的社会力量。
开学,翻开了学业的新篇章,但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才能为校园生活保驾护航。我们看到,在四川的大山深处,希望小学迎来了年轻的教师队伍,干净明亮的教室装上互联网,长长的网线带来的,是成都市优秀教师的讲课声音;在广东的乡村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初步成形,VR教学、实景教学让学习方式更加智能。人员、资金的投入,信息科技的加入,为各类教育带来了更优质、更均衡的资源,为青少年成长筑牢根基。
中国的未来,在孩子身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努力铺好孩子们的上学路、尽心呵护孩子们的成长路,不仅是“学有所教”的坚持,还有“学有优教”的盼望。在新学期开始之际,让全社会携起手来,把对儿童的呵护、少年的培育、青年的希冀,落实在行动中,方能以今日之青春力量,创造明日之青春中国。
作者:申智林
《人民日报》2019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