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新闻回放
近日,在北京大学第二届“争做数一数二的保安员”评选会上,曾因掌握15000多个英语词汇量走红的北大保安许文龙再次登上热搜。许文龙在工作之余完成所有本科课程,写出两万多字的毕业论文,通过答辩即将拿到北京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文凭。
主持人语
许文龙等人的经历昭示这是一个“融合”的时代,不仅媒体已经融合,各种职业也在融合之中,主业和副业、职业和兼职,以至于无法分清是谁融合谁。身处融合时代,做一个积极、主动的融合者,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几名学生对北大保安的走红保持了一种理性。他们看到,坚持学习,必有所得。这个“得”不仅是来自社会的嘉许或物质的鼓励,更重要的是个人心灵的滋润、人生的升华。
近年来,北大保安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群体。宣传励志人物固然是好事,但不应将北大保安过度标签化或过分放大其新闻热度。
北大保安之所以让人感动,本质在于其勤勉有追求。可这种品质并非保安独有,更不是加上“北大”的前缀就闪闪发光。在我们周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故事比比皆是。
多年前,一篇题为《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借阅前自觉洗手》的新闻,让一位拾荒老人进入大众的视野。他认真读报的样子,令无数人动容。现实中有很多像这位拾荒者以及北大保安的普通人,同样有着自己朴素的理想和追求。因此,从精神内核的层面上讲,北大保安并不是孤例,更不能过度典型化、标签化。
对于像拾荒老人这样的弱势群体而言,进图书馆可能是消弭知识鸿沟的重要途径,而北大保安平时就能接触到绝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学习资源。北大更是为保安小哥等基层员工提供了“加油充电”的便利条件,包括各院系老师参与授课的平民学校,北大图书馆的读书阅览权限,以及热心同学提供的学习资料。据不完全统计,过去20多年,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因此,从背靠北大平台这个层次上讲,北大保安的事迹的确不是什么奇迹。全国只有一个北大,能进入北大当保安接受名校熏陶的毕竟是少数。
有网友说:“焦虑树下焦虑果,要不我毕业也去当保安吧,体验下人家顶尖学校的学习氛围。能减肥、能挣钱、能免费旁听,没准也有好心教授来捞我一把。”社会大众与其将北大保安这个群体过度标签化,还不如以平常心看待北大保安拿本科学位,推动普及线上教育和开放名校资源,让更多有学习愿望的青年,都有可能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