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红
近日,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的事迹刷屏了。从教近40年,他还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在全国教育界广获认可,退休后却拒绝了多家企业开出的百万年薪聘请,毅然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担任校长。在这所高考成绩全州垫底的“差校”,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解决吃住,分文不取。
陈立群的事迹,感人的地方很多,但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其满腔的教育情怀。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怎么管理学校和引导学生,当然有学问,但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关键还在于师者心怀大爱。无论外界客观条件如何,我自初心不改。
在中国教育整体上获得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也时常感慨,不同地区、学校、家庭的学生,所受的教育仍存在巨大差异。囿于种种原因,一些沟壑暂时难以填平。也有学校和教师抱怨为什么不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生源上挑三拣四,焦虑“熊孩子”难教……
诚如媒体所追问的:在很多学校都挑剔生源质量的今天,那些聚光灯照不到的贫困家庭孩子,那些所谓的“差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留守儿童”,我们该如何给他们光明的前途?
人生而不同,禀赋不同,成长环境也各异。但有陈立群这样有理想、敢担当的教师,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现实的桎梏为神奇。以笔者个人的体察,多数教师心中都深植一份教育情怀,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有些没有很好地被激发、释放出来。倘若能唤醒这部分能量,作用巨大。
这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大力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尊师重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政策支撑体系更加全方位、全领域,既注重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又致力于拓展教师群体的发展空间。教育部数据显示,教师工资由上世纪80年代之前在国民经济各行业排倒数后3位,提升到目前在全国19大行业排名第7位。面向未来,对教师物质条件的改善、社会地位的提升、职业渠道的拓宽等,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唤醒教师心中的教育情怀,也需要个体自身的自觉行动。在教师队伍中,类似陈立群这样心怀大爱的教师,可谓比比皆是:高位截瘫仍坚持拄拐杖站着上课的邹余贵;为方便学生,有腰椎间盘突出只好跪着讲课的杨春菊;用爱唤醒昏迷学生的童淑芳……他们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标杆,用爱与责任呵护着民族教育的梦想。
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离不开爱。真正的师者之爱,不是挂在嘴上说说的,而是从心里流淌出来,体现于日常的一言一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