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培养更多未来经济学拔尖人才

网友投稿  2023-08-25 08:08:08  互联网

    前不久,中央财经大学基地班师生来到北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开展研学。参观了众多高新企业后,基地班学生高玮苑对科技园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科技园表面上看是一个为高新企业提供场地的平台,但却一直在用细致的服务和先进的理念引领企业发展,使得园区既像一家企业,又像一所高校,还像一个社区,很值得研究。”

    什么是基地班?为响应国家建设教育强国号召、培养中国式经济学人才,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以经济学院为建设主体,成立“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也是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经济社会调研只是基地开展的教学活动之一。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基地主任陈斌开说:“我们希望通过‘明德通识讲座’‘经济社会调研’‘经典读书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浓厚的本土意识,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数据科学基础,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勇攀世界科学高峰的经济学家。”

    顶天——

    向知名教授学“经世济民”

    4月19日,基地班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主任钟山风为学生们作“明德通识讲座”。钟山风以“‘为中国而设计’——漫谈设计的时代责任”为主题,讲述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历史,并从城市设计引申到国家对经济设计家的需求。

    “讲设计、谈历史、聊振兴,有趣、专业、旁征博引,不仅让我们在设计的专业知识上受益,更唤起我为国为民学习经济学的责任感。”2021级学生王立营说。

    不只是学生,在座的教师和录课人员都被钟山风的课深深吸引。课后互动问题不断,久久不能散场。“真正感受到了导师的魅力。”基地交流中心、信息中心负责人刘晓勤说。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树勇讲“艺术与爱的价值观”,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王强讲“诗兴、人心、家国情怀”,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孙亮讲“戏剧审美与创新人才素养提升”……这是基地班专门为学生们开设的“明德通识讲座”课程,通过邀请国内外文化、哲学、社科、艺术、理工等领域的学术大家、创新领航者,促进多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涵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导师都是“大家”,基地的学生也都是优中选优。

    在“明德通识讲座”的互动环节,学生们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让刘树勇印象深刻:“渴望新知,思考深入,问得专业,学以穷理。”

    熊勇杰原本是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0级学生,曾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一等奖等诸多奖项,加权平均分位列年级第一。

    然而,大一快结束时,熊勇杰看到学校公众号关于基地班招生的推送,被“数字经济”“时代化、本土化、国际化、理论化人才”等关键词深深吸引。在听基地班招生的线下宣讲时,他再次被“击中”了——“基地班的使命是培养新一代经济学人,投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给出中国方案。”熊勇杰坚定地离开舒适区,报考并被选入基地班学习。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何召鹏介绍:“我们于2020年开始,通过线上宣传和线下宣讲面向全校在校生招生。经个人申报,通过初选、笔试、面试,选拔了一批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优秀学生。目前,基地在读学生39人,已经毕业学生22人。”

    录取后,基地为每名学生精心定制培养方案。“基地班的培养方案新增了多门数据科学的课程,适应了数字经济时代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志东说。同时,基地通过双选制实现“一生一师”。

    在2021年10月的导师双选会上,熊勇杰先后与多名导师进行了细致沟通,3名导师向他介绍了各自的研究领域。最终,经过双方互选,熊勇杰确定了自己的导师。在导师的指引下,熊勇杰开始了解经济学前沿理论,思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创新、人口流动与教育公平等问题。“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中,我慢慢理解了什么是‘经世济民’。”熊勇杰说。

    基地的科研导师以校内教学科研岗教师为主,筛选学术成果拔尖、研究领域前沿以及学术活力丰沛的中青年学者。

    “和导师的密切交流让我能够很快分辨出哪些是重要的、有趣的研究,也锻炼了我发现、分析经济学问题的能力。”2019级学生朱可桐说。

    立地——

    在真实世界做经济研究

    “云南的蘑菇已经有很大市场了,宕昌的蘑菇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特色?官鹅沟风景区离九寨沟很近,怎样用九寨沟的溢出效应来带动宕昌旅游?”这是2018级学生胡瀚清从甘肃宕昌做完经济社会调研回来后经常思考的问题。

    2021年4月,基地班7名学生赴宕昌开展经济社会调研。开研讨会、参观合作社、走村入户……乡村振兴的图景生动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

    “通过实地调研,我清晰地理解了合作社在促进生产、调动集体资源方面的优势,也发现了当地农产品市场空间狭小、村民与合作社联系不够密切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胡瀚清说。

    调研结束后,基地班班主任吴楠发现,学生们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山川巨变,中国经济制度的巨大优势以及脱贫背后的艰辛历程。”学生们回校之后开始关注农村合作社的问题,就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入股分红比例是否应该有所浮动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北京郑各庄宏福集团调研、小米集团调研、北京未来科学城调研……既深入农村一线,也走进各类企事业单位,基地开展的各类经济社会调研,让学生们深入真实的经济社会,通过观察、思考、研究,不断实现所学经济学理论与对中国经济建设实践认识的融合。

    调研结束后,学生当天晚上要提交调研报告,刚进基地的学生经常不适应,负责这项工作的教师赵文哲就追着学生要。

    “初衷有二。一是当天的内容记忆比较清晰,方便撰写相关报告或调研纪实;二是督促学生们养成当日事当日毕的执行力和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赵文哲说。

    基地还会举办实践报告会,目的是引导大家回溯调研过程,加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理解,并对未来的调研和科研方向作出铺垫。

    从北京郑各庄宏福集团调研回来后,学生马玟蕾在和基地教师的反复沟通中不断修改,最终提交了一份优质的调研报告《乡村振兴中民营企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实践报告会上,马玟蕾的报告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她激动得落泪:“虽然过程被‘虐’得很惨,但收获很大。”

    为了加强学生们对于实践调研方法的学习,基地为参加实践调研的学生配备了实践导师,还开设了“‘切问笃行’中国经济社会调研方法”系列讲座,邀请的都是全国相关领域的“大咖”。

    3月8日,基地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带来了一场主题为“问题如何导向”的讲座。刘守英教授总结了从文本、文件、文献中选题常遇到的困难,并分享了从历史中找问题、从动态中找问题、从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找问题3种方式,还建议学生们尽早养成关心日常经济问题、在现实中发现问题的习惯。

    对照实践,“大咖”们的课专业且实用,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我很羡慕他们,我上学的时候没有这样的调研课程,基地给学生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中央财大2010级学生、经济学院人才培养专项工作中心主任赵扶扬说。

    强基——

    在读经典中成长成才

    基地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如何让这些拔尖学生“强基”,培养他们的深厚经济学理论功底和创新思维?

    经过长时间研究,基地在培养方案里特别开设“经典原著研究”课程。这门课与普通的必修课不同,形式丰富多样,通过专家导读的读书会激发学生读经济学经典著作的兴趣和热情。

    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基地举办的由国内外专家导读和参与研讨的读书会活动。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师路乾针对斯密的劳动分工与市场过程理论展开深入分析,引用《国富论》中对商业社会兴起和城乡劳动分工的描述具体展现了“良治”的美好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师刘瑞明将科斯的经典著作《企业的性质》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发展历程相联系,揭示了产权理论背后宏大深远的现实意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师奚锡灿围绕“苏伊士运河世纪大堵塞”的热点话题,指出现代经济对效率和安全的取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

    这些精彩纷呈的专家导读,让学生们直呼过瘾。“跟着专家们的视角,带着问题读书,并运用科学精神开展辩证思维,以前感觉晦涩难懂的经典著作,读起来感觉没有那么难了!”2019级学生赵娅瑄说。

    除了请专家导读,基地还带动学生们自发组织假期读书会。学生们从基地制定的经典著作目录中选择各自感兴趣且适合目前学习阶段的经典书目。假期快结束时,大家都在自发组织的读书会上作分享。“每次都精彩纷呈。”基地班主任尹志锋说。

    2023年6月,基地从全校的优秀学生中选拔、招生,迎来2名2021级、12名2022级新生。虽然正值暑假,但这些新生已经提前加入基地班组织的暑期调研和暑期读书会等活动。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郭冬梅表示,基地是学校建设一流大学整体规划的实验特区。未来,基地将持续完善学生的动态调整机制及科研产出促进机制,并坚持建设与拔尖基地培养计划配套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努力成为全国经济学本科教育的教学典范。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8-27/xw_5791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