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对高校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综合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也为其创造了更多机遇。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探索综合院校平台下的“大戏剧”模式,利用学院整体优势,以戏剧影视导演人才培养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综合来看,深化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综合改革旨在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多元化导演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导演人才的需求。
构建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形成“234”进阶式人才培养体系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234”进阶式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结合理论与实践、多平台支持及综合素养培养的创新模式。这个体系的核心特点包括“两大领域”“三大平台”“四个拓展”。
“两大领域”是指理论教学领域、实践教学领域。
理论教学领域:导演专业的培养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教学方面涵盖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戏剧和影视的创作要素,为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实践教学领域:实践教学领域涵盖了实践课程,例如表导演基础训练、台词、导演片段练习、多幕剧创作等,还包括毕业大戏实践创作和各项专业比赛。
“三大平台”包括戏剧实践平台、影视实践平台、新媒体实践平台。
戏剧实践平台:依托学院的教学及实践资源,在校内外为学生提供参与省内外戏剧演出、比赛、导演练习等机会,帮助学生熟悉戏剧创作的具体环节,掌握舞台表演技巧,锻炼舞台导演能力。
影视实践平台:依托学院的教学及实践资源,学生有机会参与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的制作,培养影视导演的技能和视觉语言表达能力。
新媒体实践平台:依托学院的教学及实践资源,学生可以参与新媒体相关的实践项目,了解行业环境下的创作特点和技巧。
“四个拓展”包括剧本创作、影视艺术、审美、创意。
剧本创作: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开设了“编剧理论与技巧”及相关理论与实践的课程,通过课程与实践拓展,培养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故事结构,锻炼编剧和剧本改编的能力。让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局限于“导”,还延伸至“编”。
影视艺术:通过“影视摄像”“影视特效”等课程的开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导演在影视创作中如何更好地运用视觉语言。
审美:通过“戏剧作品分析”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优秀的戏剧、影视作品,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
创意:创意是导演创作的核心。通过各项课程的开展和大量作品的创作,激发学生创造力,鼓励他们运用新颖的想法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
综合来看,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234”进阶式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平台支持和综合素养的拓展,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戏剧影视导演人才。
打造“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
坚持通识与专业教育并重,打造“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学校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戏剧影视导演人才的关键策略。
通过构建“平台+模块”型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目标。通过平台课扩展“宽口径”(包括影视分析、广电编导、美术设计、人文素养等方面),通过核心课夯实“厚基础”(包括舞美、服化、台词等延展能力),通过方向课打造“精专业”(包括环境戏剧、表演创作、导演创作、剧本创作等方向)。
这些课程确保了学生具备创作的必要技能和知识。“精专业”的方向课程也使学生能够在特定领域达到更高水平的专业素养。
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立足于西部地区,同时展望全国范围,构建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文化发展目标,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连接。
新模式下,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一专多能型”戏剧影视导演人才,具备跨领域的创新思维和沟通能力。
为打造“双师型”人才队伍,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分批派遣教师到国内外一流戏剧院校进修学习,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将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引进到学校,使学生受益。
学校推行一、二、三年级的年级见习制度,学生在不同年级分别前往专业院团实践基地见习,增强实践能力。学校还构建了跨院校培养机制,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共同培养戏剧影视导演人才。通过交换、培训、考学等方式,学生能够在不同环境学习交流、拓宽视野。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有效推动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发展。通过调整培养目标、注重教师培养以及跨院校合作等举措,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学生将受益于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成为既有导演专业技能,又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戏剧影视导演人才。同时,这种模式也有助于推动西部地区的文化和艺术发展,促进戏剧影视领域的创新和繁荣。(王帅 张驰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