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人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2019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获奖的3人名单,屠呦呦名列其中。这是继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屠呦呦获得的又一项国际大奖。而在今年年初,屠呦呦入围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起的“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前夕,她还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90岁高龄的屠呦呦估计根本不会想到,到了耄耋之年,会有如此高的荣誉纷至沓来。而在此之前,这位被世界认可的卓越女科学家却是“三无教授”——无博士学位、无留洋经历、无院士头衔,而只是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如果再往前追溯,屠呦呦中学时代的学业成绩平平,毫无令人炫目的“学霸”特征。
究竟是什么因素让向来默默无闻的屠呦呦成为世界科学界的巨星?有人会用“坚持”这个常用常鲜的词语来煮一锅励志的“鸡汤”,有人会用“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诗句来编织一个奇妙的想象故事。但是,如果我们对屠呦呦的人生轨迹做一个客观理性分析,就不难作出判断,成就和荣誉的取得,对屠呦呦而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她的成就、天然禀赋和既定的人生态度及目标相关,而她的荣誉则与她所拥有的客观成就相连。从屠呦呦贯穿一生的低调而执着的态度中,我们不难领悟到,一个表征“文静”沉稳的人的智慧发展和事业成绩的获得,需要一个“文静”沉稳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反,那种浮躁肤浅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则可能妨碍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
“文静”,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的人格秉性。它内涵聪慧、淡定、不计较名利、不卑不亢等特征。“文静”的人,胸襟开阔而目光长远,行事笃定而不事声张。从有关屠呦呦的种种报道信息中,我们处处能读到屠呦呦那种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即便是面对接二连三的荣誉和铺天盖地的表彰,她也婉拒各种采访,认为“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目前青蒿素抗疟的疗效比较客观,但青蒿素抗疟的药物深层机理还要继续研究”。这就是一位“文静”的科学家一贯的理性态度,这就是一位科学家孜孜不倦探索真理的真实写照。
由此,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当下社会中那些浮躁功利的状况来。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我们早已默认了考分等于一个人的禀赋。当得知屠呦呦中学时代考分平平,便会主观臆想到屠呦呦的成就不是偶尔的运气便是“勤能补拙”的结果,并没有去思考一个杰出人物的成长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事实已经证明,屠呦呦的“天分”是出类拔萃的。只是这样的“天分”一般不会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显山露水。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善待屠呦呦这样成绩平平的学生,其深层意义便是在保护一群潜在的创造性人才。在当年的生活辅导主任的印象中,屠呦呦“幽静,聪慧,灵巧。不仅读书好,品格也好,不是一个捧着书死板读书的人,有着学习上的天赋”。我在想,幸得当年的教育没有如今天这般激烈地拼搏厮杀,才能让教师能如此淡定地看待学生。我们今天通常会把一个人获得的某种名号或者学历视作人生的成功,而忽略了一个人取得的实际成就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这就导致了许多人热衷追求各种光环,这种追求甚至到了不惜代价的地步。这样的教育和社会生态,如何能够产出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和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我国传统的“早慧”文化已经让全民焦虑,而各种名利厮杀又往往使淡定者默默无闻。那么,今天的屠呦呦现象能否唤起人们的深刻反思,从而让更多的“屠呦呦”能够在“文静”的环境中“文静”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