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毛趾俊 记者 叶青云
“孩提时,因为王老师的出现,让我萌生了想当老师的念头。现在我如愿和王老师在同一个学校里任教,我想接她的班,为更多山里孩子带去希望。”说这话的,是江山市峡口小学年轻教师毛琬菁,她口中的王老师是她一直追随的榜样——该校语文教师王梅香。今年秋季,王梅香退休了,可她的心还和校园里的学生们紧紧地牵在一起,只要有空,她就要去学校里走一走、看一看。
算起来,王梅香坚守乡村教育已有37个年头,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她用一颗善良的心,用一份真爱善待着每一个山里孩子。她的身上,有很多荣誉:衢州市“红烛奖”、衢州市首届百优班主任、衢州市中小学模范班主任……
37年前,年仅19岁的王梅香孤身一人来到了偏僻大山沟里的原周村乡茶地小学任教。在这个被称为“江山西藏”的地方,学校里的所有工作都由她一人负责。除了每天的教学任务,她还要准备学生的午饭,就连烧火的柴也是她从山上砍来的;晚上放学的时候,如果碰上下雨,她还要将每个学生背过河;没有电灯,她就在煤油灯下备课和批改作业,工作到深夜。那时候,很多农村的家长不太愿意让孩子读书,时常要孩子请假干农活。王梅香就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翻山越岭上门去做家长工作,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上世纪80年代初,民办教师工资仅有20多元,她为了让学生不辍学,每学期都要为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垫付上百元的学费。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王梅香调到了白水洋、达苎、周村等村小任教,那里的教学设施更加简陋。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冬天,刺骨的寒风可以灌进来。卫生条件也很差,老鼠、跳蚤到处都是。可这么一个年轻、弱小的姑娘却扛下来了。“我热爱山区教育,大山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也需要知识,需要敬业的老师。山里的孩子朴实、大方,我和他们在一起感到非常快乐、非常幸福!”王梅香常常说,看到学生们一个个长大成人,有的“飞”出大山去创造世界,有的留在山区建设自己的家乡,她的自豪感、成就感就油然而生。
山区学校位置偏僻,经济落后,贫困生很多,留守儿童更多。王梅香把班里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很多住校生说:“王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她常把好吃的东西省下来给我们吃,还常送给我们学习用品和衣物,我们都称呼她为‘王妈妈’!”
曾经,在王梅香班里有一个内向自卑的女生,名叫倩倩(化名)。她从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与家境贫困的养父一起生活。在学校里,她总是默默地坐在位子上,从不和同学交谈、嬉戏,也不爱学习。王梅香经常有意识地与她聊天谈心,让她帮忙拿教具、抱作业本,趁机了解上课所学的内容她是否掌握;课余时间还给她洗头、换衣服、剪指甲,送给她一些零食和衣物;对于她的点滴进步总是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此后,倩倩变得自信阳光起来。
还有一次,住校生小毛(化名)在食堂吃早餐时,不小心把一碗年糕汤倒在裤子上,当时就哭了。王梅香马上带她到房间里拿出自己的新裤子给她换了,还把她那条沾满油的裤子给洗了。小毛当时感动地说了一句:“王老师,您真好!”
王梅香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像父母般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名贫困生、留守儿童,与他们结成对子,给予尊重和照顾,让他们重拾信心。怪不得许多家长都感激地说:“王老师真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我们做家长的就放心了!”
王梅香不仅是学生的“好妈妈”,也是青年教师的“好大姐”。学校里许多后辈教师都受过她的帮助和指点。她致力于帮助青年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时常组织经验分享交流会和公开课展示等活动。“我有一个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人,让更多山里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开启幸福人生之旅。”王梅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