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师生关系的“亲”与“严”正如糖衣药丸

网友投稿  2019-12-13 08:08:08  互联网


□慈溪市城区中心小学 徐庆祝

“亲其师,信其道”(《礼记·学记》)和“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这两条格言,都与师生关系有关。教师对学生,到底应该体现出“亲”还是“严”呢?

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往往会先后走向两个极端。刚走上工作岗位时,自己还是个孩子,和学生很容易亲近,结果缺乏规矩,课堂失去秩序,作业拖拉严重;于是开始树立威严,言辞激烈,结果师生关系陷于对立,课堂了无生趣,甚至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

随着教龄增长,经验积累,思想成熟,教师渐渐才能够弄清“亲”与“严”的含义,处理好“亲”与“严”的关系。其实,让我真正开悟的,是一次家访时喝的一杯酒。

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一天,我刚接班五年级,去一个名叫孙淑瑶的学生家里家访。这是一次对普通学生的普通家访。

她家正在造房,造房工人正在吃点心,家长见我十分客气,一定要我落座也一起吃。且家长好酒,一定要我也喝上一杯。

我感到盛情难却,也就喝了一杯。不想家长还健谈,从孩子的成长到教育问题,从物价涨落到社会风气,简直无所不谈。言谈中,她爸爸说了一句:“我们现在已经成了好朋友。”

工人们吃完点心回去干活了,我俩却还相谈甚欢。孩子看到这情景似乎也很兴奋,几次跑过来到桌上拿东西吃。

接下来发生的事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回到学校,孙淑瑶逢人就说,徐老师和她爸爸是好朋友,时时以老师好朋友的女儿自居。

但她并没有以此自傲,行动上也起了变化,除了对我特别亲近,对班级的事也特别上心,发作业本,倒垃圾,照顾生病的同学,只要我有需要,她第一个冲上来帮忙。

最重要的是学习上表现得比过去自信、积极,上课抢着朗读、发言,作业完成得认真及时,成绩也一直在上升,一年后以优秀成绩毕业升入初中。

对她的转变,我自然高兴,但没有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令我吃惊的是,三年后,她竟考进慈溪中学。其他教师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像我一样感到意外,因为她从竞争激烈的中考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市内最好的高中,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她没有如此出色。

很快,学生父亲打来电话,向我报喜。

我向他表示祝贺,称赞孩子进步真大。

说到进步,他父亲又健谈起来,说全靠我对孩子特别关照。自从我那次去家访后,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成绩越来越好,老师一定付出了很多心血,要特别感谢我。

我听了深感惭愧,因为我自己知道,家访前后,我对孙淑瑶的教育并无变化,这完全是学生自己努力的成果啊。

新学期开学后,我收到孙淑瑶的一封信,除了向我汇报高中学习的情况,回顾小学时代的那些日子,还特别提到了那次家访。她说,看到我和她父亲一起喝酒谈天,那情景让她感到特别幸福,好像往她身上注入了无穷力量,让她变得自豪、自信、积极。在内心里,好像有一个声音一直在提示她:自己跟其他同学不一样,爸爸是老师的好朋友,要表现得更好,不能给老师和爸爸丢脸……

记得当时读完她的来信,我开始审视那次家访时的那杯酒,思考蕴含在其中的道理。

首先,在孙淑瑶身上,完全体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规律。

孙淑瑶正是因为对我感到亲近,才会听我的话,照我的要求去做,才会喜欢上我教的语文课,进而扩大到对其他学科的喜爱,符合心理学上的移情效应。成语“爱屋及乌”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作为班主任,我常教导学生要学好每一门课。但孙淑瑶为了让我更喜欢她,学习上有了更大的动力,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自然取得了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更增强了她的信心。同时,学习给她带来了乐趣,使她从一个学习的“好之者”成为“乐之者”,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回忆蔡芸芝老师时写道:“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因为学生喜欢教师,特别在乎教师,教师一句随意的话语,一个小小的暗示,其教育激励作用都会得到成倍放大。所以,让学生喜欢教师,亲近教师是多么重要,多么有价值啊。斯霞的“童心母爱”教育理论,其价值意义也正在于此。

孙淑瑶所说的幸福感正是来源于那次家访,源于她爸爸口头的“好朋友”三字。

那么,假如那次家访的目的不是交谈,而是“告状”呢?我有些不敢设想。那个沉浸在幸福之中、不断进取的小女生还会出现吗?我想是绝无可能的。

从这里我总结出家访的要点,或者说应该注意的地方。家访要带给学生积极正向的心理环境,给学生内心注入信任感、安全感和努力进取的强大力量,这必须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家庭之间维持良性互动和亲密关系的基础上。

如确有“状”要告,一定要提醒家长注意方式方法,努力避免产生负面效果,更要避免教师和学生家庭之间产生因“告状”带来的疏离感、对立感。

当然,与学生的亲近关系,并非只能通过家访来建立,教师怀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学生能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这种爱。

说到这里,任何担心和学生走得太近的想法都是不必要的,教师应该和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成为好朋友。那些特别优秀、特别成功的教师,往往就是学生的好朋友。

一些青年教师为什么会因为与学生太亲近,造成“亲而无序”,在学生那里说话不灵呢?

其实,教师仅仅做到让学生对其“亲”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学生的“尊”和“敬”。

在《学记》里,除了提出“亲其师,信其道”,还提出“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亲”“尊”“敬”三前提并列,“信”“奉”“效”三结果并列。那么,这份“尊”和“敬”来自哪里呢?那就是对学生一以贯之的严格要求、持之以恒的有效训练。

反思自己以前在工作中,在后两点上做得非常不够。在和学生亲近时,不注意礼仪规矩;对犯错误的学生,有时批评过火,有时却因心软不予追究;对在学习上偷懒不认真的学生,或因教育见效慢而失去耐心,或看学生可怜而降低要求……事前要求得少,更谈不上有意识地训练;出现问题后,处理态度严厉甚至可以说恶劣,破坏和谐氛围,造成师生关系对立,学生漠视规则,管理失控。

对学生亲近关爱和对学生严格要求之间看似矛盾,其实恰恰是相辅相成的,以师生的亲密关系为基础,更有助于要求的严格落实,最后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平时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对学生提要求的时候,态度应该是温和而坚定;对犯错误的学生批评教育,乃至严肃处罚的时候,也应该和颜悦色地讲清理由,指出错误所在,要避免声色俱厉,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在坚持原则、坚守各方面标准时,哪怕最优秀、教师最得意的学生也不允许自由率性、突破规矩。

当然,规矩因人而异,学生年龄、个体差异不同,要求自然也不同。

教师应反思自己在教育行为上的失当之处,而不是从此把学生拒于千里之外,或凶相毕露。对学生亲近关爱是不容置疑的底线,是“道”层面上的,而处理好“亲”与“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技”层面上的。

这就好像是高明的药剂师制作糖衣药丸: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认真训练是味道苦涩而疗效良好的药芯,这味良药自然不能因学生不爱吃而丢弃;而亲密的师生关系,则是包裹在苦味药芯外面的那层糖衣,它让学生爱吃那丸药,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健康成长的效果。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9-01/xw_5893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