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县实验初级中学 胡 萍
经典音乐及其成熟的教育理论与体系,深刻影响着我国近现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倡导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但遗憾的是,教师就作品教作品的现象比较常见,学生欠缺音乐知识储备,无法投入地欣赏经典音乐。
笔者经过反复教学实践,提炼出一套以“激趣—认知—玩味—品鉴—感悟—浸润”为主线,以储备音乐欣赏常识、积累音乐欣赏经验、唤醒学生音乐潜能为主要内容,以歌唱、律动、图谱、乐器、物件、聆听等为主要手段的体验式音乐教学策略。
一、歌唱体验法
唱歌是初中学生最熟悉、最擅长的音乐活动,在欣赏相对比较庞大的音乐之前,不妨调动学生已有的音乐经验,从哼唱熟悉的主题旋律切入,比如捷克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主题《念故乡》、捷克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主题《我的祖国》、俄罗斯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主题《漫步》等,这些经典主题脍炙人口,适合演唱,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唱一些由经典主题改编的流行歌曲,比如S.H.E的《不想长大》《一千零一个愿望》,分别对应的是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和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
实施建议:第一点,要素复杂的主题不适合学生演唱,教师要多作筛选;第二点,青春期学生部分处于变声期,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然发声,轻声高位演唱,尽量表现出主题旋律的美感。
二、律动体验法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比较”是最常用的音乐学习方法,比如音区、音色、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等,可以用同一个材料对比学习,也可以用不同材料对比学习。尤其在学生对声音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对比就显得更为行之有效。
在课堂设计时根据对比原则,将不同的音乐形象用不同的动作区分开来,如根据音乐情绪或节拍、节奏等特点,运用响指、响舌、拍手、跺脚、拍身体各部位等发声方式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也可让学生大胆摇摆、吼叫、滑音等,在律动过程中加深体验和熟悉音乐。简单易行,表达畅快。
其他还有步伐律动(自由踏步、队形踏步等)、体态律动(前俯、后仰、绷直、大跳、旋转等)等律动方式。
实施建议:第一点,律动不等于舞蹈,选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使人人都能参与;第二点,考虑到青春期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动作选择尽量中性化,不过于凸显性别特征。
三、图谱体验法
针对音乐的时间性、流动性和模糊性等特征,重复成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教师要根据旋律、节奏、音乐形象等特点,设计简洁直观的图谱,做成FLASH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乐曲的风格特征,如旋律外形、旋律走向、和声层次、乐曲结构、力度变化、节奏疏密等。
第一步,让学生聆听音乐,自由交流印象;第二步,教师边画图谱,边播音乐,学生再次聆听;第三步,学生徒手描摹图谱,第三次聆听音乐;第四步,抹去图谱,打乱主题,学生凭印象徒手画图谱聆听;第五步,分角色、分组徒手画图谱聆听;第六步,自由设计乐曲其他部分的图谱,请学生展示;第七步,请一学生上台根据图谱完整指挥,其余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旋律徒手参与。
流动图谱不仅可以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还能反复操作,让学生关注到音乐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更集中注意力聆听,培养敏锐的音乐听能。
实施建议:第一点,图谱设计尽量抽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避免具象曲解音乐;第二点,图谱设计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学生反复练习理解音乐作品;第三点,适当留白,鼓励学生自行设计。
四、乐器体验法
依托三角铁、沙锤、沙蛋、碰铃、串铃、响棒、手鼓、海洋鼓等打击乐器,还有木琴、钟琴、钢片琴等音条乐器,让学生自由探索和演奏音色,如《卡门序曲》中镲的加入,《雷鸣电闪波尔卡》中钹和鼓的配合等,均可让学生用乐器去捕捉和表现声音,从而丰富音乐情感体验。
德国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欣德米特说过:“做音乐比听音乐好。”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自制乐器,进行创造性“声音游戏”参与欣赏,如用玻璃瓶、水杯、桌子、椅子、报纸、铅笔盒、塑料纸等,创编组合出不同声响;用跺脚、拍手、拍肩、响舌等肢体语言组合演绎出绝妙“交响”;还可以运用音乐创作手法中的重复、变奏、对比等手段,来给音乐作品设计前奏、间奏、尾声等,丰富欣赏过程,获得成功感。
实施建议:第一点,尽量使用容易上手的乐器,做到人人参与;第二点,乐器使用要与音乐形象相吻合,不干扰音响本身;第三点,乐器取放要遵守规矩,避免使用中被损坏。
五、物件体验法
物件能将使用时自然产生的能量运用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帮助学生把握乐曲风格特征和整体形象。比如在歌唱或欣赏某一乐段中的乐句首音时,奋力向上抛起丝巾(能量瞬间爆发),随着丝巾缓缓落下,边演唱边体验(能量缓缓消退),并随着乐曲韵律感舞动纱巾等,歌唱《桑塔露琪亚》、欣赏《天鹅湖》中的场景音乐都可用此法。
还可以敲击纸杯各个部位感受音乐的速度和节拍,往空中抛起并接住纸杯感受音乐的跳跃,握住纸杯晃动感受旋律的起伏和张力,用手轻弹纸杯底部感受音乐的弹性,摩擦纸杯感受音乐的连贯性和力度变化等,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生命之杯》等。
实施建议:第一点,尽量使用简单有效的小物件,做到人人参与;第二点,物件只是帮助学生深入聆听的辅助工具,不可本末倒置;第三点,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物件参与音乐欣赏。
六、聆听体验法
音乐欣赏学习支架延伸至课外,促进文化理解。学校广播平台将每天下课铃声设置为经典名曲,不断刺激学生听觉,如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瓦尔德退费尔的《溜冰圆舞曲》等。
微信公众号推介经典音乐网址,让学生兴奋点自然延续,不断得到经典音乐的涵养。
特殊时间节点也可进行迁移拓展,如每年元旦前后组织学生观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视频,9月初欣赏琉森音乐节、萨尔茨堡音乐节等欧洲经典音乐节视频,让学生在浸润经典中反复品味。
实施建议:第一点,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聆听音乐的机会,熟悉了自然会有情感;第二点,各类视频、音频推荐要有取舍,力求把最好的版本推荐给学生;第三点,学习音乐就是学习文化,尽量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文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