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梦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质量是决定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只有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了,职业院校的综合能力才能提高;只有教师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增强了,下一代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强国建设的本领才能提高……”这是2017年12月29日至30日,在由浙江工业大学主办的第三届现代职业教育西湖论坛上,数百位与会者达成的“西湖共识”。
然而当下,我国职教师资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形势还很不适应,报考高校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少,该专业从事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少,进入职校师资队伍的青年教师留下来的少。新经济时代,如何走出职教师资之困?在此次论坛中,来自全国各地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职业院校校长、教师等400余人齐聚,分享各地各校教师管理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成功经验,研判新时代我国职教教师教育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将“双师型”基因植入职校教师中
在德国,要成为一名职教教师,需要通过两次国家考试,除了具有学历和资历等基本条件外,还必须有两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也因如此,德国的职教教师大多一专多能,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较强。在日本,“双师型”教师由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培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后先去企业工作,然后再转到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在美国,取得四年制学士学位的学生,在获取教师资格证后,至少要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并且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成为职业学校教师。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博士涂三广坦言,当前,中国的职教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经验和更新经验知识的有效途径。他认为,随着技术的变迁,职教教师的专业身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配备“双师型”教师。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潘海生建议,可以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区域产业园、职教园等为依托,搭建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有效互动的区域技术技能复合创新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增加技术进步、技能需求及技能供给的有效碰撞次数和质量,突破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定位局限,实现以科技合作引领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人才培训”有效互动的模式。
在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邱飞岳看来,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就要加强培训的跨界性、协同性,建立多方主体有效参与的师资培养培训组织体系。由浙江工业大学牵头成立的职业教育发展协同创新联盟,按照“优势互补、重点推进、互利共赢”原则,与品牌职业学校、品牌企业联系与合作,实现“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向“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为主线”的转变。先后与嘉善县、平湖市、湖州市、绍兴市、余姚市、永康市、德国lucas-Nuelle公司等单位建立联盟关系,为师范类本科专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就业通道。
师资培养要有“职教”特色
从1979年到1988年,我国先后新建了20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这些院校在1994年到2000年间经过合并、增补、改名,最终形成8所规模相对稳定,兼具人才培养、职教研究、信息交流、服务咨询四大功能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时至今日,当初志在培养职教师资的8所院校,职教烙印都在不同程度地消退。有的学校从名称上看,已经看不出培养职教师资的痕迹。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石伟平的话说,对于许多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而言,培养职教师资不再是“主业”。
“在综合性大学,教育学本身就不是主流学科,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困境,职教师资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本科生专业不断裁减,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没有扩大。”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王雯感慨道,“不仅仅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职教特色在逐渐弱化,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在不断缩小职教师资的培养‘阵地’。”
除此之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没有独立的分类标准,容易被工学、农学或管理学的相关基本专业同化,独立性缺失,不能有效开展符合职教教师特性的教学工作。对此,涂三广建议,可以围绕“人”“物”“符号”来对职业教育专业进行分类。如将和人打交道的金融咨询、护理、酒店管理、零售、保健行业等归为一类,将和符号打交道的软件开发、平面设计、会计行业等归为一类,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法的研究。
“师资培养要有‘职教’特色。”这是论坛中与会嘉宾达成的共识。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长左和平认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将职教师资培养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之中。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在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培养上,做到厚度与宽度的针对性、适应性;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在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教育教学技能、职业教育教学和指导能力培养方面达到“精业”要求;注重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结合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作为浙江省第一个获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授权点,同时也是浙江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基地的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构建了政府、企业、学校、社区多维交互下的四环联动(资格评定—技能竞赛—资源开发—教学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将资格评定标准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案例嵌入人才培养体系,以大赛促进专业建设,开发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资源体系。在邱飞岳看来,职教师资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达到技能和师范双重资质要求,四环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教育师资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场”
论坛中,不少专家表示专业底气不足、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度低是职校教师成长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如何激发职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2016年9月18日,浙江省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入职培训。来自全省各地的中职非师范专业类新教师通过集中研修、校本研修、名校名师跟岗实习、企业轮岗实践等各个环节实现从新手到能手的转变。授课教师中既有名师、名校长、师德楷模,也有德育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国家教师资格培训专家;课程内容包括职业教育概论、中职课程设计、中职班级管理与活动组织、中职生成长与学习心理、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方方面面。专家的精彩讲座、名师的言传身教、课堂上的观点碰撞……这一切犹如火种,激发了新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为了唤起职校教师的专业自信,塑造共同的教育信仰与追求、培育一批杭派教法的代表人物、产生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杭派教法、创新中职一线教学草根研究的新机制成了杭州中职教育的用心所在。依托中青年教科研骨干团“百人培养计划”、中职教师核心能力提升“千师系列培训计划”、中职“新锐”教师培养、中职教学团队、中职名师工作室等项目,杭州职业教育形成了独特的“杭派教法”。“她引导教师为培育工匠精神而教、为学生幸福成长而教;她是教师职业精神与专业成长高度契合的自觉愿景;她是职教人培养技能型人才,形成教学风格的‘杭州精神’的体现。”杭州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张金英道出了对杭派教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