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黄姑中学 贾龙弟
朱永新教授指出,教师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但在现实面前,这可能只是一种奢想。教师每天在学校里忙什么?下面是一位普通教师一天的描述:
早上6:00前起床,赶公交车,在学校附近巷子里买煎饼或是包子(哪样不排队就买哪样);到办公室放下包,来不及用早餐,疾步走到教学楼看情况,刚好七点整;学生陆续来,课代表收作业;7:15,早读正式开始,有两名学生迟到,问清原因,教育几句;7:30,上第一节课;第二节空课,5分钟吞下早餐,改作业;看学生做课间操(学校规定班主任要到场,不到场扣奖金),再去另一个班上第三、四节课;食堂午餐回来,学生在办公室等,有疑难要辅导;下午没课,改作业,备课;学校召集开会,发一摞表格,布置一堆任务,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回到办公室,有家长来访,家长话多一些,心情可以理解;18:30,今晚不用值班,可以回家,家里老人早就把孩子接回;晚上想翻翻同事推荐的书,看不进去,想看会儿电视,又不耐烦广告,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那么,明天呢?后天呢?……我把这种生活归结为:支离破碎,重重复复,疲于奔命。
怎样才能让一线教师走出这种怪圈?还是苏霍姆林斯基那句朴素的老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句话曾经无数次印在各种教科研会议材料的封面上。
在我看来,因为不满已有的教育生活,从而反思这种生活,寻求改变策略,就有了教育科研。它最终能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什么是反思?哲学的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就是在反思,反思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肯定说不出开始教育科研的具体时间,但我记得,我是从参与新教育实验,从写教育博客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的。多么值得回忆的一段美好岁月,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欢喜。
思考课堂:科研就是要上好课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课堂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主阵地,课堂也是我最重要的反思对象。知不足而奋起,我向书本学习,向名师学习,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但我最不满意,也最不自信的就是自己的课堂教学。我1994年参加工作,2006年才获得平湖市“双高”课奖,2009年才获得平湖市“教坛新秀”奖。
我追求一种完整的课堂即“三课合一”:备课(课准备)+上课(课展现)+评课(课反思)。我深深地感到,课完不完整是影响教师成长最直接的因素。我给自己的课做教学实录,记录教学中精彩和失败的片段。
在语文教学导师钱诤的鼓励下,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将教学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2016年,我作为一名农村教师,代表嘉兴市参加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这次比赛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上课的文章都不是来自现有教材,而是来自课外。选手抽签后,24小时封闭独立备课,没有谁能帮助你,也没有磨课的机会,这对选手是一次全面的考验,包括文本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
功夫不负善于反思的教师,最终,我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有趣的是,我抽到的这篇课文2017年入选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更有趣的是,配套教参中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与我当时比赛中的解读是如此相似。
思考学生:科研就是要“渡”学生
教师的生命是课堂,课堂指向的是学生,因此教育科研的落脚点肯定是在学生身上。科研就是要“渡”学生,学生成长是我最大的幸福。
我校生源除当地农村学生,一半以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基础薄弱、语文学习习惯较差, “寻找适合学生的语文教育”成为我的教育科研目标。
在多年的教学摸索中,我探索出了“低起点,小步走,分层走,互助走”的农村学校语文教学之路。
每年期末统考,我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每年作文和阅读竞赛,我的学生总会脱颖而出。出去作讲座或上课,回来后学生们会说:“贾老师,几天不见,我们真想你。”
当时就读于初二(7)班的学生李雅是这么描述的:“因为遇到贾老师,我们才喜欢上语文,贾老师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引领我们走进语文之门的那个人。”
就像农民面对自己熟悉的土地,为让庄稼长得好,获得丰产,农民也需要思考,需要科学。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就是教育科研的沃土,我把日常备课、上课、作业、考试中的疑难困惑作为反思研究的对象,为解决问题去阅读相关书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和《教师博览》杂志都曾对我的语文教学进行过介绍。
思考自己:科研也要“渡”自己
教师要“渡”学生,但教师不要做渡船老板,把别人送到人生彼岸,自己则原地踏步,教师也要“渡”自己。
因为教育科研,我有幸认识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君、黄厚江、李华平,还有两位师父: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王曜君和肖培东。是他们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走上语文科研平台,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因为教育科研,我活跃于全国各大语文专业杂志,还被誉为“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专业户”。以文会友,也扩大了自己在全国的影响力,自己也从投稿走向约稿,成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语文知识》特约编委。
因为教育科研,我有幸走出平湖,走向全国舞台,在全国各地做了30多场讲座,受众有一线教师、各级名师、教科室主任、博士生等。我走进湖州师范学院、浙江大学等高校课堂,我还在全国各地上了20多节公开课,传播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
因为教育科研,我还有幸出版了专著,得到语文教育专家的好评。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君评价:“在我的视野里,在70后教师中,龙弟理论功底、学科素养都是一流的。他是一线草根教师中正在成长的理论家。”
23年前,我来到黄姑这个沿海小镇,一所学校,一个岗位,再未离开。科研让我变化,假设你拒绝科与研,你就在拒绝变化,也就拒绝了与美丽相遇。